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职权的变化是什么(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职权的变化有何不同)

导语: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职权的变化

一、内阁制形成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设立内阁。

内阁的特点:没有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职权不明确;不能统率六部百司;不能对君权产生制约,也不是西方的责任内阁。

内阁的设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职权的变化

明宣宗(宣德)时,开始由六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并开创票拟制,阁职渐崇。

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奏章,用司礼监的“批红”牵制内阁的“票拟”。

一般公文(奏章)由大学士用纸条拟具意见,附贴在公文上,谓之票拟。公文和票拟送入宫中,由皇帝亲自审定。若同意票拟中之办法,即将纸条撕去,亲自用红笔照票拟意见批下,名为批红(亦称朱批)。批红发出即为谕旨。

明世宗(嘉靖)时形成首辅制度,开始首辅专权。但内阁大学士非行政官,是秘书之职。内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之位、之责,但若皇帝信任,又有宰相之权。所以要结交宦官以自固,最终导致宦官专权,宦官不仅夺取票拟权,还夺取批红权,控制朝政,这是明朝政治黑暗的原因。

三、评价

明代废丞相形成的体系性痼疾是缺乏一个能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中央行政中枢。这一弊端一方面导致国家机关效率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素质,另一方面,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演变为倾轧习气。内阁处皇帝与百官之间,职责在于草拟诏制,充备顾问,对行政系统并无管理的行为权力。随着明代政治社会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言官系统以弹劾议论为职,不免又过于激进,演变为习气,上下指责攻击多,好的政策反而难以实行。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有所增加,但阁员在权力斗争中用心多而少作为,党争激烈。

四、改革

1573---1582年,张居正以恢复国家行政机关效能为主进行改革。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又有意削弱内阁,亲自处理政务,又重新陷入体制缺陷中,亲政4年后,居然25年不见群臣,明朝政治陷入泥潭,党派林立,党争激烈,互相倾轧,深化了政治危机。天启皇帝建立由宦官掌握的军事力量,使魏忠贤宦官专权达到顶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阉党与东林党斗争不息,民间普遍出现知识分子的结社运动,不久农民起义爆发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