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魏法师碑》碑文中两个汉字的辩析是什么(魏法师碑导游词)

导语:《魏法师碑》碑文中两个汉字的辩析

《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十一月十五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该碑于一九六一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此碑通高242厘米、宽87厘米,由唐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

后人对《魏法师碑》碑文的误辩主要原因有两个:①.由于书写的是变体不认识而出错。②.由于年代悠久,该处文字已经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就用疑似的字加方框替代而出错。

在旧志《魏法师碑》中有“玄珠已沉网为之求何獲”,其中“为”是错误的,应该为“象”。该字为象的变体。如图:

“ 玄珠已沉,网象之求何獲”。典出于;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吃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黄帝说:&34;

其中,网古通罔。“罔象”又作“象罔”、 “沐肿” 。《史记 ·孔子世家》 、《星槎胜览》 、《酉阳杂俎》、《史记集解》等均有使用 ,本指一种水怪之名, 而成玄英疏云“无心之谓” 。寓言见于《天地》篇,其文云: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还归遗其玄珠焉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视力最好者)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 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宋人吕惠卿则注云: “象则非无 ,罔则非有 ,非有非无,不皦不昧,此玄珠之所以得也。 ” 郭嵩焘注云 : “象罔者 , 若有形若无形, 故眸而得之。 ”综合这几种诠释。“象罔”在此是象征一种无成见、非有非无 、 虚实相合的自然和谐状态。对于“玄珠”。《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 “玄珠 ,喻道也。 ”成玄英疏则谓: “玄则疏远之目 , 珠乃珍贵之宝,欲明世间群品莫不身心迷妄,驰骋耽著 ,无所觉知 ,暗似北方, 动如流水, 迷真丧道 ,实此之由。 ”他们都直接把“玄珠”视作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 。概而言之 ,此则寓言旨在说明本真之道不可以感官,言辩和理智去把握。唯有抛却一切主观成见 , 消除主客双方的二元对立 ,而采取无心无意无为,顺其自然的态度, 才能真正获得它 。可见庄子以“玄珠”比喻“道”的目的,旨在强化“道”的形上性、超越性和玄思性 。

二、在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 编的《魏法师碑》中有“程阙疏基宗盟流於百代”句。

其中“程阙疏基”为何意?阙,是关于道或范畴的概念,阙又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物,用来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将进入一个“规定了的区域”。它可以是文化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性的某种规范性的标示物。如皇宫门口的阙,是古时用于颁布法令之地,是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竖立的双柱的名称。东阙叫苍龙阙,北阙叫玄武阙。不作姓氏时,也代表宫阙,城阙的意思。但对于建筑物不是疏松地基而是要夯实地基。

其实在《魏法师碑》中还有“分枝程树,植根丰芑”句。程古通呈,呈指单干的幼苗长成大树是一个干上生枝,枝上分枝的不断过程。每一个新产生的程可以再产生其它的程,这样可以形成一幅程树。“丰芑”代指教育。《诗·大雅·文王有声》:“ 丰水 有芑[qǐ], 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指帝王推衍教育子孙之泽于国人,广设学校,为国储才。指一般人对子孙的教育培养。 元吴莱 《遣儿谔初就学》诗:“ 丰芑务贻谋, 宋苗宁揠长。” 明 章懋 《芙蓉书屋》诗:“回视昔年读书处,溪上芙蓉即丰芑。贻谋万卷书传香,更有凤毛为世瑞。”所以“程阙疏基”实为“程树疏基”。既幼苗之所以能够成为参天大树,是因为有疏松的土壤地基。魏降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师是和他祖上三代为官,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故碑中有“稷林启构,元功迈於五臣。程树疏基,宗盟流於百代。”之说。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