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釉色与种类有关吗(瓷器中的釉色与种类的区别)
导语:瓷器中的釉色与种类
一、釉上彩由于釉上彩是画在釉面上的,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会突出釉面,触摸时有立体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1.五彩
在烧制后的素胎上进行填彩,又叫做硬彩。以红、绿、黄为主,间杂黑、蓝等,由宋元时期釉上彩发展而来。明宣德已经有五彩,以红、黄、绿为主。嘉靖、万历年间以及康熙、乾隆等年间有所创新。雍正年间盛行,清晚期衰落。
2.粉彩
康熙时,受珐琅彩的影响而制作,用含钾的玻璃白打底,再绘制图案,又有黄色打底,叫做“洋彩”。
3.斗彩
也叫“逗彩”,是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工艺,金代磁州窑就有了釉下黑彩和釉上红彩的结合。真正的斗彩开始于明成化年间。是青花瓷烧制好后,再在器物上填红、黄、绿、蓝、紫等色,再低温二次烧制。著名的有明成化时的鸡缸杯、天子罐、葡萄杯等。嘉靖、万历、乾隆时期斗彩兴盛。
4.珐琅彩
开始于清代康熙景德镇,雍正年间成熟,主要成分是以铅、硼、硅系统组成的基础原料,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制在白瓷上,低温二次烧制。
二、釉下彩釉下彩是在素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覆盖,高温1300℃烧制。考古发现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带盖罐,是我国最早的釉下彩,以铁为色料。唐长沙窑进一步变化,以铜铁为色料,烧成褐色、绿色彩。后期得到发展。
1.青花
最早出现于唐代,瓷片见于扬州唐城遗址。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用氧化钴为着色元素。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料主要来自进口,色浓但有黑点。正德年间的色泽浓翠,到近代改为云南珠明料。
2.釉里红
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一次烧制。唐代长沙窑使用,元代景德镇成熟。
青花釉里红。将青花与釉里红融合,元代景德镇始创,雍正时发达。青花和釉里红两者烧制后的氧不一致,很难成功,所以成为名贵品。
3.釉下三彩
清康熙时的一种产品,釉下为红、蓝、豆青色,红与蓝分别用铜红色料与钴料为着色剂。红色、青花、豆青,均为铁在高温下的变化色。
4.釉下五彩
以湖南醴陵的产品最为著名。
三、各大釉色的种类1.白釉
铁含量在0.75%以下,施在白胎上,或在有白色化妆土上,经过高温烧制所成。
所谓白釉,并非是白色釉,而是无色透明釉,根据胎面的颜色而呈现相同的颜色。汉代有白瓷出现。成熟于隋代,陕西出土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葬,以及宁夏固原昭武九姓史氏家族墓(隋唐)均有白瓷出现,釉色光亮、润薄。唐代河北内邱邢窑白瓷最为著名,与南方越窑称为南青北白。宋以后定窑白成为代表。元代景德镇创卵白,明代创甜白,明清德化窑创象牙白。
2.卵白
卵白似蛋壳。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制,有“枢府”款识,又称“枢府瓷。”
3.甜白
明代永乐年间创,景德镇烧制,给人一种甜的感觉,以后烧制多不及永乐甜白。这种甜白的“甜”字非常不容易把握,到底是怎样的甜,文字很难表达清楚。
4.黑釉
含铁量在8~10%。开始于东汉早期。东晋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黑瓷成功,到唐宋达到高峰,大量用于民间。官窑产品以河北定窑、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瓷为上品。尤其建窑的油滴,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佛寺多,佛教兴盛,日本人多到天目留学,将一枚建窑黑釉盏带回日本,成为时尚,叫天目茶盏。
5.油滴
黑釉上布满银灰色具有光泽的小圆点,其效果犹如水面上漂着的油花,油点的反光性比水的高,测光观察较为明显。最早创于福建水吉建窑,又称为“鹧鸪斑”。
6.兔毫
黑釉中透出红棕色、黄棕色、铁锈色条纹,细如兔毫,属于釉料中的金属,在高温下形成饱和溶液,又经过缓冷过程析出的晶体而形成。建窑兔毫最为著名。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黄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其他窑也有烧制,但其产品可遇不可求,完全属于运气产品。
7.青釉
铁含量在1~3%左右,用还原焰所烧成。最早出现于商代,到汉代成熟,宋代达到高峰,历史最为久远,产品最为广泛。
8.粉青
南宋浙江龙泉窑始创,以铁为主要着色原料,釉厚,半透状,如青玉一般。明清的釉中含有少量钴,因此呈现湖绿色,之中透闪着蓝。
9.梅子青
浙江龙泉窑产品,以铁为主要原色,多次施釉而达到厚重如玉,宋代晚期到元代,产品精湛。
10.东青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民窑产品,由此得名,色如碧玉。又称为冬青、冻青、豆青。
11.影青
宋元时期南方产品,景德镇始创。介于白青之间,白中现青,叫做影青。
12.红釉
红釉有铜红釉与铁红釉两种。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原料,铜含量0.3~0.5%,在高温还原焰中烧制。唐代开始。元末明初景德镇烧制一色红,永乐、宣德最为著名,清代称为祭红或霁红,仍然是高贵人士专用品。清代康熙有郎窑的豇豆红。铜红釉主要有鲜红、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
13.铁红釉
铁红釉,又称矾红。是以三氧化二铁旋浊体着色的低温瓷。用青矾为原料,经过漂洗加工得生矾,使用中加入一定比例量的铅粉和牛胶,铅为助溶剂,牛胶为黏合剂,采用平涂法涂抹在白釉瓷器上,是釉上釉的产品。明嘉靖开始代替高温铜红釉得到发展。铁红釉主要有矾红、珊瑚红。
四、低温釉和结晶釉1.低温釉
低温釉以氧化铅为助熔剂,在900℃下烧制,冷却后所凝结的玻璃状釉色,也称为铅釉。
(1)胭脂红
胭脂红又叫金红,在烧制好的白瓷上吹一层釉料,这种釉料以黄金为着色剂,低温烧制烘烤,釉面如胭脂。清代康熙景德镇创造。
(2)孔雀绿
色绿如孔雀羽毛。元代已有烧制,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开始烧制。
2.结晶釉
(1)鳝鱼黄
釉料中含铁、镁、硅酸,经过高温所形成的结晶,有小斑点,润度好。
(2)娇黄
娇黄也叫黄釉。在素胎上施含铁或锦的金属原料,低温氧化气烧成,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三彩的黄即是。另一种为高温烧制,是含有少量铁元素的石质釉,高温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就成黄釉。
(3)蓝釉
康熙时景德镇创作,也叫雪花蓝、鱼子蓝。是以钴为着色剂,高温烧制。浅蓝色的釉面有水迹般的点,也叫酒蓝。雪花蓝是用竹管吹釉,形成薄厚不均的斑点,经二次烧制,产生像雪花一样飘落的效果。
(4)茄子紫
颜色类似茄子,深浅稍有变化。明代中期创作,釉料由铅粉、石末、叫珠料。叫珠料含锰高,在低温中烧制所形成此色。
(5)茶叶末
釉色黄如鳝鱼,中有类似茶叶末的小点。创始于唐代,耀州窑产量高。后属于民间用瓷的普遍产品釉色。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