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眼里没活怎么办(眼里没活是怎么形成的)

导语:如何解决“眼里没活”?

打工人,就点击关注打工人写的“青谈阔论”。

在日常的工作中,当我们发现很多流程之外,但又自认为是常识的事情,相应的人没有做的时候,就会很纳闷三个问题。

-怎么就没想到呢?

-怎么就没做呢?

-怎么就没做到位呢?

这三个问题,总结成一个词,就叫“眼里没活”。

这些问题有答案吗?其实对于对方来说,是“没有”答案的。为什么呢?王阳明说:天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要解决“眼里没活”的问题,可能就是要解决“知且行”的问题。

怎么办呢?可能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

知道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意思?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

1.1输入:是什么信息或者是物质,引起了下一个阶段的动作。

1.2操作方式:操作主体,接受到输入信息后,对应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1.3输出:操作主体,一通操作之后,得出的可能输出是什么?这些输出各种比例是多少?

举两个例子:

例1:加工产品:

输入:工单和材料,

操作方式:一通加工;

输出:产品,废品和废物。

例2:接单决策

输入:客户需求数量,质量和价格;我的产能,过程能力和成本;

操作过程:上述各种信息一一对比;

输出:接单或拒单。

小结:“知道”的公式,就是了解所有的输入,过程和输出。

如果只知道其中一部分信息,我们能说我们知道了吗?不能。

例如:如果不知道流程的质量控制范围,就不能说是知道了这个过程;如果不知道过程的不良率水平,同样不能说,我们知道这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解决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谁提方案谁做,谁有激情做谁做,谁老实谁做。这是每个组织里,都存在的现象。

说明什么呢?

有方案的人,有激情的人和老实人,是组织里解决问题的动力。

和愿不愿意,有什么关系呢?

这三种人多了,组织意愿就大了;

这三种人少了,组织意愿就小了。

所以,怎么保护这三类人,就是组织保护问题解决意愿的方法。

举例:

1.有方案,即便是合理,也没有配套资源支持,,或者是,做得多,错得多,被批评得多,提方案的人会越来越多,也是见了鬼了;

2.有热情,即便是时间,也不给机会,甚至泼冷水,有热情的人,会越来越多,也是见了鬼了;

3.老实人,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升官发财,老实人会好好干活,也是见了鬼了。参见曾国藩湘军选兵,就不要地痞流氓。

第三阶段:解决是否能享受其中?

这个状态,简而言之,叫沉浸。这两年,有个时髦的词,叫“心流”。心流的特点:

第一,吸引注意力。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什么时候,是心流的状态呢?想想自己忘我地刷手机的时候,你喜欢的类别的“新”信息,不断冒出来。

怎么做到心流呢?有个公式是这样的:在解决意愿的基础上,每次都是85%左右的熟悉的内容,加上15%的新东西,就容易陷入“心流”。

总结:孔子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是揭示了一个规律,如何达到“知之,好之和乐之”,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深究的问题。

提问:你能用“知道”的公式,说一下,你知道的事吗?期待你的真知灼见。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