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读音)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056-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原创:刘长志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①唐诩,江西新淦人,阳明先生的学生
唐诩是先生的一个学生,问先生:“立志是不是就要在心里常存一个善念,同时把心里的恶念去掉”?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阳明先生在这里列了一个等式,善念存=天理存=立志。我们知道“善念、天理、志”这些东西都是不能脱离人心而独立存在的。
我们心里存着天理的时候,也就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的状态,我们对外表现出来的就是符合人的天性,展现出来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仁义礼智信”。当天理把心填满的时候,心里自然而然就充满了“善”。既然都是“善”了,里边自然就没有“恶”了,还琢磨去“恶”,岂不是画蛇添足了吗?
就生命本身而言,固有的特征就是生气勃勃,生生不息的,故《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的本质就是要积极向上,日新又新,求善求上进才是王道,否则和瓦石砖头又有什么分别?其他任何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只能是旁门左道。
人心被私欲遮蔽,心体被贪瞋好恶攀附,良善之心被掩埋,恶就产生了。心存善念之时,就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之时,也正是人心本该就是的常态。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存善念,所谓的“立志”并不是要去创建什么善念,而是持守此天理不失的“守成”之道。
“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我的心可以完全放开,没有一点束缚,但我的行为不会超越“道”的规则。因为我的心中充满天理,完全符合天道的秩序,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是妥当的,如鱼得水的。
《论语 为政篇》这段的意思是,孔子说我15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圣学,到三十岁的时候,志向基本立了下来。这个“三十而立”并非成家立业的意思。我的志向就是念念存天理,心里头充满天理,充满善念。“四十而不惑”是说到40岁的时候,我已经能分的清楚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做是符合天理,怎么做是不符合天理的,不会被外物所迷惑和蛊惑!“五十而知天命”是说到50岁的时候,我基本就知道我这辈子立的志是否能实现。“六十而耳顺”是说达到“耳通”的程度,不夹杂己念妄想,不入文字坑,圣人智慧具足,达到看穿表象,看到真相的程度。
立志就是让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让心中时时刻刻充满善念,恶念自然无处遁形,当达到念念都是善念的时候,自然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056-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