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魂幡是干什么的(引魂幡的内容)
导语:“引魂旗”和“引魂幡”,丧事意义一样吗?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家有丧事,普遍使用指引逝者魂灵的魂幡。但魂幡的形制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使用“引魂旗”,有的地方使用“引魂幡”。“引魂旗”和“引魂幡”的丧事意义一样吗?使用上有啥区别?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大体上讲,在形制上,单面为旗,多面为幡,或者说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旗”的本义是旗帜,即拥有特定图案(熊虎等)的旗帜。旗是指布帛面料,帜是指特定图案,合起来叫旗帜。
“幡”的本义是旗帜起伏飘动,所以有变动、翻腾、反覆、翻转的意思。“幡然醒悟”就来自本义。《孟子---万章》里有:“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荀子---大略》中也有:“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幡也指旗帜,统称旗幡。
一般意义上讲,在形制上,旗是长方形或长条形,单面,即就是一条或一面。把旗帜做得特别大或者将多条或多面旗帜组合在一起,就是幡。也就是说,小面为旗,大面为幡;单面为旗,多面为幡;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所以,在具体制作上,旗帜较为简单,一面一杆就行。而幡的制作较为复杂。多面、多条,还有的为圆环形或圆柱形,挑杆也较为粗大高耸。
2、在丧事意义上,“引魂旗”与“引魂幡”是完全一样的
“引魂旗”与“引魂幡”都是指引逝者魂灵的设置,所以丧事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使用“引魂旗”的,就不必使用“引魂幡”;使用“引魂幡”的,也就不必再使用“引魂旗”。
引魂幡较大较长较重,执拿不方便。引魂旗执拿相对较为轻便。所以,一般认为,引魂旗是简易版的引魂幡。
一般丧事习俗,引魂幡有长子即丧主执拿,即出殡上路,丧主执幡。但现实生活中,丧事使用引魂旗的,一般习俗要求长孙执拿。而长子捧灵位或遗像。
我们倾向于使用引魂旗,不使用引魂幡。
3、不能把“引魂幡”与“招魂幡”搞混了
一般认为,“引魂幡”和“引魂旗”源于两宋时期的“魂帛”。所谓魂帛,即一块绢帛,上书逝者名讳,标识逝者魂灵,放在“灵座”之上。到明清时期,“魂帛”发展演进出两个方向:一是灵位,一是引魂旗。灵位上书逝者名讳,放在灵堂,标识逝者魂灵。引魂旗靠在棺柩之上,出殡时指引逝者魂灵上路,下葬后插在坟头。
“招魂幡”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按丧礼规范文本《仪礼》《礼记》的规定,“招魂”是古法丧礼的特定程序,必须实施,叫“复”。古人认为,人由魂和魄两部分组成,魂即魂灵,魄即形骸。人死就是魂离开了魄。招魂就是复魂入魄,所以叫复。招魂之后,人还没有活过来,于是确认死亡,之后才启动沐浴、饭含、袭衣、入殓的丧事程序,开始办丧事。
在丧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宋元之后,由于佛教道教对丧事操作的冲击,鬼神说教盛行,于是出现招魂幡。即制作大型的旗幡,不是一根,一般制作好多组,执插于棺柩或灵堂的前方,长长的白色纸带、布帛带等随风飘摆,看起来煞气森人。
严格意义上讲,招魂幡属于纸器。即出殡之后,招魂幡与花圈以及其他纸器等一起,除选拿一部分上墓地之外,全部集中焚烧。
招魂幡肯定是民间讹传出来的丧事习俗。按《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招魂之后,人已经死了,再招也招不回来了,所以根本不需再制作招魂幡。
有的地方,将招魂幡当成引魂幡,许多人扛着,在墓地竖起来,错得没边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