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曲的形态分类有哪些(褶曲形态有哪些类型)
导语:褶曲的形态分类
为了更好的描述褶皱构造,研究组合规律,探讨成因机制,常常以褶曲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对褶曲进行形态分类。
但是任何分类方案都很难包括所有褶曲形态,所以分类的关键根据是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出来的立体形象。
因此,分类的标准是比较多的。
分类方法和类型
一 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
1、根据褶曲的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
2、根据褶曲上下岩层的协调性分类
二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分类
三褶曲按轴面和枢纽产状分类
1 根据褶曲的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
(1) 直立褶曲: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2) 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
(3)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4) 平卧褶曲:轴面近水平,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5) 扇形褶曲:分为扇形向斜和扇形背斜
(6)挠曲:在水平或缓倾斜的倾斜岩层中,岩层倾角突然变陡,形成膝状弯曲。
平卧褶皱
2. 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圆弧褶曲
(2)尖棱褶曲
(3)箱状褶曲
(4)挠曲(膝折)
3.按翼间角大小分类
(1) 平缓褶皱:180°-120°
(2) 开启褶皱:120°-70°
(3) 中常褶皱:70°-30°
(4) 紧闭褶皱:30°-5°
(5) 等斜褶皱:5°-0°
4. 褶皱的对称性
(1)对称褶皱: 轴面与水平面或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基本相同。
(2)不对称褶皱: 轴面与水平面或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不相同。
(二)根据褶曲的上下岩层协调性分类
1 协调褶曲:
根据组成褶曲的上下岩层的弯曲变形是否呈现有规律地变化组合,或者岩层间有没有明显地不协调和不吻合现象,可以分为:
①平行褶曲
②相似褶曲
③顶薄褶曲
2 不协调褶曲
①层间小褶皱
②底劈褶曲
①平行褶曲:
典型平行褶皱的几何特点是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分一致,也称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又称为同心褶皱。平行褶曲往往是岩性一致且硬度较大地岩层所形成,形成是发生了明显地层间滑动,但在转折部位容易出现虚脱现象,岩浆易侵入
②相似褶皱:
典型的相似褶皱的几何特点是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各褶皱层的厚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的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保持一致。
这种褶曲往往因为岩层的韧性较强,受到挤压后顶部岩层向转折端塑性流动的结果。煤层在转折端易变厚,在两翼变薄,甚至尖灭。
平行褶曲和相似褶曲,是岩性比较单一的的岩层经同一次、方式相同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若有多个岩性不同的岩层组成的褶曲,往往会有两种形式组合在一起。
即在同一个剖面中,硬性岩层形成平行褶曲,韧性岩层形成相似褶曲。
③顶薄褶曲:
多为背斜式。转折部位的岩层厚度明显小于两翼的岩层厚度,两翼岩层的倾角由下而上逐渐变缓。
产生原因:
a 基底垂直上拱,韧性岩层或尚未固结的沉积岩向两翼流动所致;
b 沉积基底不平,各段沉积厚度不均,经压缩固结而成
同沉积背斜就是由于基底上拱引起的特点:
顶部岩层层数少,厚度薄,岩性颗粒粗
两翼层数多,厚度加大,岩性颗粒变细。
2 不协调褶曲:
各个岩层力学性质和岩层厚度差别很大,弯曲的形态及不协调。不协调褶曲可分为:
①层间小褶皱:
厚度较大的硬性岩层夹有薄层韧性岩层,在发生褶皱过程中硬性厚岩层之间产生滑动形成力偶,致使中间的薄层韧性岩层形成紧闭及不对称的小褶皱,硬性岩层则形成开阔的背斜或向斜,两者极不协调。
小褶皱的轴面与硬性岩层夹的锐角,指向同侧硬性岩层运动的方向;不管是背斜还是向斜,外侧的硬性岩层相对的向转折端部位滑动。
②底劈褶曲:
底劈褶曲又称为底劈构造,是夹在岩层中的高韧性岩层在构造运动或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向上塑性流动甚至是刺穿上覆岩层,形成穹状隆起。
一般由底辟核、核上构造和核下构造三个部分组成。
底辟核:由岩盐、石膏、泥质岩石及煤层等高塑性岩层组成,体积较大,外形奇特,内部褶皱极其复杂。岩浆上涌称为岩浆底劈。
核上构造:指位于底辟核上覆和四周岩层的构造。顶部容易破裂,在地貌上容易形成盆地。
核下构造:指底辟核底盘岩层的构造。产状平缓,构造简单。
二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分类:
分类依据主要是枢纽的产状和地质图上的形态特征。
1 水平褶曲:枢纽近水平,两翼地层走向平行
2 倾竖褶曲:枢纽直立枢纽倾伏,出现转折端
3 倾伏褶曲:枢纽倾伏,出现转折端
4 双倾伏褶曲:分为双倾伏背斜和双倾伏向斜。
褶皱的平面轮廓可以根据褶皱中的同一褶皱面在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予以表达,可将褶皱分为:
①等轴褶皱:长与宽之比近于1:1;等轴背斜又称穹窿构造;等轴向斜又称构造盆地。
②短轴褶皱:长与宽之比约3:1的枢纽向两端倾伏的褶皱。
③线状褶皱:长度远大于宽度的各类狭长的褶皱(一般大于10:1)。
三 按轴面和枢纽产状分类(位态分类 )
(Reckard分类)—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两个要素,将褶皱分为七类:
规定:水平为0°—10°; 倾斜(伏)为10°—80°;直立为80°—90°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直立,枢纽水平(弱变形)
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直立,枢纽倾伏
3.倾竖褶皱:轴面直立,枢纽直立(强变形)
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水平
5.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不同(最常见)
6.平卧褶皱:轴面、枢纽均水平(强变形)
7.斜卧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相同(强变形)
Rickard褶皱的分类特征
①正确地反映褶皱三维空间形态和产状特征,避免前述二维空间对褶皱观察描述的偏面性。
②七个区代表大类型变化范围,各区面积大小,代表自然界中出现的机率。
③定量化描述,便于统计分析
④易观察某地区褶皱的产状变化规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思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