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莫测(天地之漠漠无亲的解释)
导语:“天地莫之能损也”:我国古人是怎样理解“物质守恒”的思想?
自然界生机勃勃,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人们也不断在消耗着一些物质,但总不会发现物质的竭尽。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在唯心主义者看来,简单得很,“那是上帝为了我们人类,不断创造出来的呀! ”陈词濫调,无济于事。科学的任务是认真研究它,给它以正确的回答。物理学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过程中,物质既不消灭,也不创生,其量总是守恒的,这叫做物质守恒原理。这种思想,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
一、古人对“物质守恒”的解释
战国时期的《墨经》里有两条记载包含着这种原理,其一条说:“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意思是说,原来没有的,就没有,已经有的,也不可能消灭,因为它是曾经有过的。这一条《经说》也解释说: “已给则当给,不可无也”。就是说,已经存在的应当存在下去,不可能消灭。这都定性地说明了物质的不可无故消灭。
另一条还从数量关系去说明“偏去,莫加少,说在故”。意思是,某种物质被减去一点,但从总体来说,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为合起来还是一样多少。这一条《说》,还从反面解释说“俱一,无变”,意思是几部分物质合成一起,总量也是没有变化的。
这两条《墨经》明显地包含着物质守恒的原理。这种思想在别的书里,也有不少记载。差不多时期的《管子》一书里也说到:“天地莫之能损也”。说出了物质不灭的思想。
晋代的《列子》中更进了一步,说“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意思是,在变化过程中,这里的物质多了,那里必然少了;这里少了,那里必然多了。
这是从数量关系上说明了物质守恒。其实,凡是对世界持唯物认识的人,往往是承认物质守恒的。“元气论”,认定物质实体都是“气”的“聚”,而“气”绝不会生灭,所以张载就明确指出:“本体不为之损益”,即指出物质并不会消灭或创生。
明代王夫之说得最有趣,他说:如果物质可以消灭,到哪里去了呢?说它产生,又何从而来呢?宇宙哪有这么大的储藏来供它不断地消耗呢?这也有力地论证了物质守恒的思想。
二、王廷相的物质守恒实验
对物质守恒思想,从定性的思维到数量关系的说明,是一个进步,后来更能通过一个具体的变化过程,甚至一个实验来阐明,这又是一个大的进步。
明代王廷相(1474-1544),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首先指出“气虽无形可见,都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他指出,即使是无形的“气”,虽“有聚散”,但“无灭息”。
王廷相还举海水为例,说“水”可凝结为冰,冰可溶解为水;冰可以有,也可以无,但把海水和冰加在一起,其总量是不会变化的。这对物质守恒思想是一个具体的说明。
三、王夫之列举的事例
在这方面发挥得最好的,要算是王夫之了。当时经济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多的感性知识,王夫之又特别留心于实地调查了解,深入到手工业作坊,考察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制墨、烧汞等化学工艺过程,给了王夫之很多启发,使得他能够更加充实与发挥物质守恒的理论。
王夫之列举燃烧、汽化、升华三种物质变化事例,来论证“生非创有,死非消灭”的思想。下面就基他所列举的事实:
(1)“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本,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耳。”这是说一车子柴,烧掉了即化为火焰、烟尘、灰烬,这时并非不存在了,只是成了“希微”,为人们不见而已。
王夫之还举出,如果让松油在旷野燃烧,好像全不见踪影了;如果密闭着燃烧,就变成黑色的烟墨。这可以更明白地证明,燃烧的过程,物质仍然是不灭的。烟、焰、爆也不可凭空创生。
(2) “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盒盖严密,则郁而不散。”这是以烧水为例:水受热沸腾汽化,似乎不见了,那一定有所去向,并非消失,如果盖得严密,那蒸气就跑不掉了。以此说明,水的汽化并非水的消灭。
(3)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覆盖其上,遂成朱粉。”这是说水银受热升华,变为水银蒸气而飞散了,好像不知哪里去了,实际上是仍回归到大地。如果在炼汞的器皿上加上一个盖,水银蒸气就会附着在盖子上,成为红色粉末状的氧化汞。这就说明了汞的升华,也不是汞的消失。朱粉的形成也不是物质的创生。
正由于王夫之有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作基础,才使得他能够形成比之前人更加深刻的物质守恒思想。他不但有一个“天地本无起灭”的总的概念,而且能够具体指出,有形的实物,不过是“气”聚集而成,且为人们所能觉察到,此时“非幻成也”;有形的实物不见了,那只是“气”“散”,而为入们所不能觉察,此时却“非消灭也”。作为物质的气”始终是存在着的,所以他说: “凡虚空者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如此说来,世界上的物质,只有形态的转换,而不会有量的生灭。也就是说,总的量必是守恒的,所以他说:“聚于此者散于彼,散于此者聚于彼。”
总之,物质守恒的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而到了王夫之的时候,可以说已初步成型。他的著作确实是我国古代物质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夫之堪称为古代一位有贡献的物理学家。
参考资料:
《墨经》《管子》《列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