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验分析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预期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结果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自从1968年Rosenthal和Jacobson的研究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其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教师期望效应进行分析。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验分析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验分析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基础

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表现常常能够达到或者超越他人的期望。教师对于学生未来表现的预期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成绩,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认知一致性理论则认为人们在行为和态度上倾向于保持一致,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自身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实验研究

许多实验研究都证实了教师期望效应的存在。其中最为经典的是Rosenthal和Jacobson于1968年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实验。在此次实验中,研究者给老师提供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学生的姓名和IQ值。实际上,这份名单是虚构的,学生的IQ值并不真实相应。但是,老师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相信自己手上的资料是真实准确的。结果发现,老师们对那些被评为“有天赋”的学生更加关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并且期望他们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学生最后的成绩也的确更高,相比之下,被评为“没有天赋”的学生在取得好成绩方面遭遇种种困难。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状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很低,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而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其次,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反馈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正向的,学生会更加愿意与教师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提高。此外,教师期望效应还会引起种族和性别歧视等问题,因为教师常常受到先入为主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偏见和期望。

总之,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结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并且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