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the(帮贡是什么)
导语:帮阖庐击败楚国,帮夫差继承王位,终落得死无葬身,伍子胥错在哪里?
伍子胥是民间很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还是端午节在吴越之地被纪念的人物,深受吴地百姓的爱戴。可以写伍子胥的角度太多了。知常容曾经就写过《为什么伍子胥家总是受到奸臣陷害》的文章。今天再读伍子胥,不谈忠臣伍子胥,而是从角色定位去讲述伍子胥为啥会受到这样的结局,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什么?这是我重读《伍子胥列传》的落脚点。
伍子胥,司马迁写完得出的结论: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国杀了伍子胥全家,伍子胥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挖出楚王鞭尸。司马迁得出结论不要与人结怨,不管是谁都一样,哪怕君王也不可以,这让知常容想起《道德经》79章中说的一句话: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这句话如果理解不了,好好看看《史记.伍子胥列传》就能够明白。这一次不想从整个事件去谈,而是站在伍子胥这个角度去谈。
伍子胥一共帮吴王阖庐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找到专诸,然后让专诸刺杀吴王僚,最终让公子光上台,也就是吴王阖庐
第二件:找到孙武,让孙武为吴王服务。
第三件:帮助吴国扩大势力。打败了楚国,五战五胜,成了当时一霸。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所以伍子胥对吴王阖庐是有大恩的。
伍子胥帮夫差也做了3件事情。
第一件:帮助夫差成为太子。
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这是伍子胥死前说的,肯定是实情。没有伍子胥的力扶,夫差根本当不了吴王。
第二件:稳定吴国局面
吴国一直比较乱,比如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后来阖庐带兵攻打楚国并与秦楚联军发生交战之时,阖庐的弟弟就是吴国自立。这是阖庐掌权好多年之后发生的事情。当夫差继位之后,这种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显然夫差王位这么稳定以及国内如此安稳,与伍子胥有直接相关。
第三件:伐越称霸
夫差在伍子胥的帮助下,讨伐越国,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在与越国交战中死亡的。为父报仇也好,争霸也好,夫差都成功了,伍子胥居功甚伟。因为当时阖庐说过一句话:“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所以伍子胥对于吴国的两代君王来说都是立下大功的,都有大恩。毫不客气地说,没有伍子胥,夫差与公子光能否坐上吴王位置还是五五之数。
但是世界是会变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都会让人的想法产生改变,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时”。
既然夫差是伍子胥拥立的,那么夫差在一开始与伍子胥的关系是特别的好,以伍子胥的性格那么刚正,是不会去刻意讨好一个王子的,而且伍子胥还说过你当时几乎没有被立的可能,说明夫差在吴王阖庐的心中并不占有主要位置。
但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记载其他公子怎么样了,这显然也有伍子胥的功劳。
所以一开始自然是言听计从,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夫差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呢?平越之后。
怎么处置越国,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直接灭国,这是伍子胥的意见。
第二种留着成为附属国,这是太宰嚭的意见,当然太宰嚭说出这样的话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太多越国的好处,灭掉越国这分收入就断了,留着越国,这样才最符合太宰嚭的利益,因为越国是金主,把金主灭了,自然反对。
夫差选择了太宰嚭的意见。
如果伍子胥还是很清醒的话,那么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退隐,因为这么重大的事情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见,至少夫差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不信任感。伴君如伴虎,既然夫差视你为虎,自然可能会收拾你,要么夹着尾巴做人,要么退隐,以伍员这种刚硬的性格,夹着尾巴做人还不如杀了他。所以退隐是最好的出路。
但伍子胥并没有这样选择,他始终坚持这个夫差就是那个自己扶立的夫差,是那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夫差,对自己感恩戴德的夫差。
夫差对伍子胥的感觉却是伍子胥越老越没用,对自己是一种束缚,他需要挣扎这种束缚,因为这给自已的感觉很不爽。夫差希望有自己的主意。
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呢?
太多了,秦始皇在吕不韦的辅助下坐上秦国王位,最后吕不韦自杀。唐高宗李治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扶上去的,结果呢。唐高宗借武则天的手,这位凌烟阁位列第一的功臣最终自杀。明神宗在张居正死后就抄他家。清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的下场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当第一次裂痕出现后,伍子胥没有感觉,有第一次肯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夫差通过重用太宰嚭来打压伍子胥。
第二次伐齐,伍子胥反对,夫差没有听。
第三次又伐齐,伍子胥又反对,夫差又不听。
此时伍子胥出了一个昏招,他觉得夫差这个人可能要将吴国玩完,所以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齐相。本来夫差就想通过攻打强齐称霸,结果伍子胥这种做法,自然引起夫差怀疑。
当太宰嚭说有异心,夫差说了一句: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史记.伍子胥列传》
最后伍子胥落得自杀的下场,这还不够。当时伍子胥还说了一句狠话,说要亲眼看吴国被灭国灭亡。结果夫差做出这样的举措。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史记.伍子胥列传》
古人最讲究盖棺定论,死者为大,死得其所。像这一种让其死无葬生之地,那是极大的恨才可以做得出,就像伍子胥将楚平王从地下挖出来鞭之三百,激起了楚国全力抗吴的心,因为这是大恨。包括他的至交好友申包胥就明确告诉他,他要帮助楚国打败吴国。
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伍子胥的角色错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有恩于夫差,所以夫差就该听自己的,同时他觉得自己是忠于夫差,忠于吴国,同样夫差也必须听。他还觉得他是有恩于夫差,所以夫差更应该听。
听以到死之时,他还是持这样的观点:
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伍子胥列传》
他到死的时候,还是将自己定位为长者,还在炫耀自己对夫差的恩情。
这是他致死的真正原因。
一些公司中为什么老臣受到打压,原因也是与伍子胥一样。每一个人的定位如果不是挟恩以威那结果肯定不是这样,如《潇洒人生如何才能做到?看完范蠡名利场起伏一生,你有受到启发吗?》他的人生就是缩放自如。
任何人不要记着自己给别人的恩情,这是一切祸事的开端。你有用,并非代表别人一定要用你,当别人用你,你才有话语权,当别人不想用你,你再有用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又有多少人真明白呢?
翻开历史书,有多少名臣良将不明白这个道理,最终落个生死两茫茫。悲乎!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