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奉和咏风应魏王教意思(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古诗)
导语:全唐诗抄10: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灯谜一样的诗
出自全唐诗卷36第18
【不求甚解】
这首咏物小诗通俗好懂,当作灯谜来猜怕会更有趣。元宵将至,一起打打灯谜也好,但愿现在用手将诗的题目捂住还来得及。。。(因为诗题已然将谜底出卖了,太可恶)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追逐舞姿,飘起轻盈的舞袖;传递歌声,一同缭绕屋梁。
动摇树枝,生出颤乱的影像;吹拂花朵,送去远方的幽香。
四句的主语都被省略,不过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这吟咏的是风啦(瞄一眼诗题也能偷到答案)。风,无色无味无形态,本不易直接描摹,诗人旁敲侧击,着笔于所咏本体与相关联事物的互动,追逐舞袖、传递歌声、动枝生影、吹花送香,清晰揭示了风的存在。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表现了风的美好、可爱。
逐舞飘轻袖
尤其是第二句,结合“余音绕梁”的典故,用到“通感”这一高级的修辞手法,转声觉为视觉,生动地将无形之风可视化。古人认为声音要通过风来传导。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荀子·劝学》更是以为“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仿佛风还能具有扩音器的功效。依现代科学的眼光,这种说法则缺乏充分的物理学依据,声音的传导取决于介质,有空气就行了,至于是否流体、流体流速如何,倒非关键。
最后谈谈这个有点冗长厌人的题目,作者怎么傻傻地把谜底写到题目里去了呢?问题是要知道虞世南写的不是灯谜,而是一首应制诗。所谓应制诗,专指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创作的诗歌,相当于命题作文,还是至高无上的大大布置的。题目往往以“应制”、“应诏”二字结尾。如果出题人是太子,则要叫做“应令”;如果出题人只是皇子,题末则换成“应教”。如果出题人附庸风雅,还要亲自小秀一把,则形成“一唱一和”的局面。出题人身先士卒按题目作示范赋诗一首称为“首唱”,臣子奉命同题和诗,题目前要加上“奉和”二字。有时甚至是“一唱N和”的浩大场面,中心人物皇帝、太子、又或者皇子率先哼出一首,群臣唯唯诺诺均陪和一篇。
此情此景,朕要吟诗一首
唐初三十年充斥着这类应制诗,以唐太宗为中心的宫廷诗坛乐此不疲地上演着这类唱和应制的游戏。这首《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就是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作了一首咏风诗之后,虞世南奉命回敬的和诗,必须仍以咏风为题。所以虞世南不是在写灯谜,有道是陪太子读书,唐初有虞世南陪小王子作诗。
【背景与碎碎念】
虞世南(558-638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十、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初唐书法四大家之次席。头衔众多,虞世南是唐初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是贞观时期的一代文宗。唐太宗对他极为看重,多次向他讨教文学、诗歌上的问题,尊为“国师爷”。
这首作品就能看出宫廷诗的风格,我们仿佛来到了歌舞升平的宫殿、花繁叶茂的园苑,好像还有舞女歌姬欣然相伴,真是贵族的华美之“风”。若换作初唐四杰来写,则恐怕要变成“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这般的苍劲了。
让虞世南以这首应制小诗在我们系列里首秀,是为了方便后续连载,接下来将选读几首典型宫廷文人的代表作,一窥主流诗风之究竟,兼述趣味八卦,既然是“怒刷全唐诗”,唐初的这一段不可回避。若不失兴趣,则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