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呢(技术是怎样的)
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一本享有“技术理论体系的先河之作,前所未有的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的经典书籍《技术的本质》。
先介绍下该书的作者:布莱恩·阿瑟
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
布莱恩·阿瑟不是一位正统的技术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后来又转入到了复杂性学科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他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分别获得了熊彼特奖和拉格朗日奖。小刀对他的经历进行了整理。大家可以发现,阿瑟的教育经历相当之丰富,仅硕士学位就拿到了三个,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他的书中,出现了很多工程、数学等方面的案例,充实了他的这本经典著作。
当然,阿瑟本人也作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他所提出的正反馈理论也被当前的管理学界所追捧。正反馈是一种反馈的形式,反馈信息影响系统再输出的结果,更加增大了受控量的实际值和期望值的偏差,从而使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是指扩大对系统的干扰,导致系统失稳。简单的说,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他也提出了经济学的收益递增效应,并注意到了路径依赖性,即人们的行为依赖于他们过去的全部行为。这些都为其后续的复杂经济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书讲了什么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该书的英文名称叫做“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翻译过来就是“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这很正确啊,但是,细心如我发现了,英文的标题中本质一词使用的是Nature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Essence”这个单词,显然作者是有其意图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完了这本书,脑海里总是有一个词在不断闪现,那就是“自然现象”,在书中,作者将所有的技术归根到底都来自自然现象,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这些现象的奏鸣曲,可以说自自然现象是该书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那么反过来再看作者将Nature这个单词作为标题,我觉得一切似乎就能解释通了。
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将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作者的行文逻辑就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一作答。下面我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什么是技术它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作者给技术做了三层定义:
1.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例如:发电机】
2.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例如:电】
3.技术是可以运用在某种文化中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即过去的和现在的技术的全集】
我认为,根据作者的观点,可以将技术区分为主体技术和客体技术,主体技术是技术的灵魂而客体技术则是技术的外壳。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技术的本质进行了阐释,技术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技术的「基因」就是「现象」,同时,技术是建立在「原理」之上的,而原理是对某一个(或几个)现象的利用。
二、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想要了解技术的原理,首先需要掌握什么是技术结构,作者认为技术的结构包括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这一主集成的次集成。所以,我认为任何技术都可以向下一直分解,直到分解到最底层的现象。
对于技术,作者提出了它的三大原理,分别是:组合、递归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利用。
1.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
这一原理其实就是对技术的整体定义,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构建或组合而成的。所以,要以更广义的眼光来看待技术。
2.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构建而成的,而每个技术也通常包含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技术和一套支持这一集成的次集成技术。
3.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效应或现象(这也是作者一直所强调的,技术的本质所在)
•重新关注实验中被忽略的细节;
•通过理论与推理寻找现象的蛛丝马迹;
•某种尝试的副产品。
三、技术是如何发展和进化的
这一部分我认为是该书写的最精彩的部分,作者用详实的案例、精准的论述,描绘了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进化这整个一个生命周期的历程,为了使大家更清晰的捕捉作者的意图,我尝试将这一过程用图示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1.一个新技术,或者说新发明,最初是如何诞生的作者认为有两大模式:
(1)肇始于链条的一端,根据一个给定的目的或需求,发现一个可以实现的原理;
(2)发轫于链条的另一端,从一个现象或效应开始,逐步嵌入一些如何使用它的原理。
2.技术优化同样包括两种发展机制:内部替换和结构深化。内部替换是指用更好的部件更换某一形成阻碍的部件;而结构深化是寻找更好的部件、材料,或加入新组件。
3.技术的优化终究是有极限的,在这个阶段,技术会通过重新域定和标准工程的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四、技术进化如何推动经济
这是本书的终极命题,作者对前面三个问题答案的探寻最终都是为了回答技术进化如何推动经济这一命题,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经济是技术的表达,并随着技术的进化而进化,技术是经济的原动力”
如果用图示来表示:应该是这样的:
作者认为,经济并不是采用了一个新技术,而是遭遇了一个新技术。也就是说,经济会因新的技术体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对于经济的颠覆性改变,只有基础技术的改变是不够的。为了实现这一切,新的域必须积累信徒和声誉,必须找到目的和用途;其核心技术必须能够解决障碍,并且填补组件之间的裂缺;它必须发展它的支撑技术,并且将它和使用它的技术桥接起来,必须理解它的现象基础以及借由这些发展起来的理论。
我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们需要站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看待新的事物、新的技术
首先,根据技术的组合特性,一项新技术并不是平白无故“突然”被发明出来的,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在于其很多技术组件在此之前已经被发展出来了。这意味着在研究相同技术时,我们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研究其他人早已研究出来的前置技术。
其次,技术以内部替换及结构深化为自己的进化模式。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做到可积累的,可复用,面向发展的,只是重复相同的,那么,在进化的道路上,注定是要被替换掉的。
二、我们要学会拆解,并培养模块化思维这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可以拆解的,而且可以拆解为简单的模块或构件。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可以尝试将其拆解为多个基本模块分别进行研究,这能帮助我们更快的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学会了拆解技术,就可以从模块的角度出发,通过重点考虑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降低事物的理解成本、提升理解深度,通过关注模块的复用、模块的升级替换降低构建成本和提升构建和升级效率,总之通过模块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不确定)的问题(工作)分解,降低难度。
这里为了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模块化思维,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包括研究中的问题)并试图寻找相对准确的答案。所以,你不妨尝试换个思维方式,你可能会豁然开朗。
三、学会挖掘可能应用于当前研究领域的新现象
通过现象对技术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发现和应用(驾驭)教育现象的能力。
首先,需要我们提升基础理论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让我们不断保持对新现象的敏锐察觉力;
其次,需要我们跳出工具理性铁的牢笼,在价值理性驱动下探寻教育现象的本真。(建议大家读一读法拉克福学派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最后举个简单的例子:锤子本身并不是技术,而是个工具,它是技术的过程产物,如果有更好可以将钉子砸进去的现象被捕捉,锤子会作为一个内部被替换的组件消失掉。因此只以掌握锤子(工具)为最终目标的人可能会被作为内部被替换的组件也一样的逐渐被淘汰。
将本书结尾作者带有人文主义立场的两句话作为结束语
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
如果技术使我们与自然分离,
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
如果技术让我们与自然相处得更好,
那就是它对生命和人性的厚爱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