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罗宾斯考研重点(罗宾斯的《管理学》)
导语:艺术管理考研《管理学》罗宾斯 第14章 重要考点
一、组织行为学
(一)定义
1、行为
是人们的活动。
2、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是人们在工作中的活动。
(二)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1、目标
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解释员工为什么表现出这些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预测员工将如何应对各种行动和决策,并且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
2、关注的六种员工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目标就是要解释、预测、影响以下六种员工行为】
(1)员工生产率
是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绩效测量工具。管理者想要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效率和效果。
(2)缺勤
是指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如果员工不在岗位上出现,工作是很难完成的。
(3)离职
是指自愿或非自愿地永远退出某个组织。它会导致更高的招聘、甄选和培训成本以及更多的工作中断,成为组织的一个大问题。
(4)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并不属于员工正式工作要求但可以促进组织有效运行的自愿行为。
(5)工作满意度
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持的总体态度。
(6)工作场所不当行为
是员工实施的可能会对组织或组织成员产生伤害的故意行为。
工作场所不当行为在组织中以四种形式来表现:偏差;攻击;反社会行为;暴力。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
1、研究个体行为
态度、人格、知觉、学习(本章)以及激励(16章)等主题
2、关注群体行为
规范、角色、团队建设、领导(17章)和冲突(13章)等主题
3、考察组织的许多方面
结构、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
二、态度
(一)定义
态度是对物体、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性陈述。
(二)构成成分
1、认知成分
是指个体所持有的信念、观点、知识或信息。
2、情感成分
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情感会导致行为结果。
3、行为成分
是指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对某人或某事采取行动的意向。
(三)认知失调理论:用于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是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或不一致。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不一致会令人感到不适,因而个体会设法减少这种不适以及这种失调。
三、人格
人格是个体情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独特组合。这些模式会影响该个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以及与其他人互动。可测量的人格特质是描述人格的最常用的方法。
四、知觉
(一)定义
指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
1、定义
归因理论被用来解释我们对他人作出的不同判断如何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行为的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我们会试图去判断它是由内因还是外因造成的。由内因导致的行为指的是处于该个体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由外因导致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该个体是迫于情境的压力而实施这种行为。
2、归因错误的类型
(1)基本归因错误
指判断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高估内部因素的影响的倾向。
(2)自我服务偏见
指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例如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例如运气的倾向。
【以上内容只是重点概念及其相关内容。附本章思维结构图给大家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