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音乐论语(论语中形容音乐感人至深的句子)

导语:浅析《论语·八佾篇》:好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改善品德行为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闲暇之余听听音乐,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地方。

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音乐了,但其作用却是与现在的音乐完全不同。甚至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一般都会有一个“起-承—峰—转—收”的过程。虽然各式各样的音乐种类很多,也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节奏。所以,音乐听得久了,便会不自觉地形成固定印象,就好像它们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是否有人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两千年前的古人,他们的音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与我们现在的音乐相比,是一样还是不一样,甚至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呢?

通过本章,便可以知其一二。

《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三章记载: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释义: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洪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子语鲁太师乐”:“语”:告诉的意思;“鲁”:即鲁国;“太师乐”:即一个叫做太师的乐官。这一句是交代了孔子后面所说之话的前提,目的是告诉读者,本章的重点是讲乐理。

“乐其可知也”:即乐理其实是可以知道的。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乐理这件事情的基本观点,因为他觉得“乐”作为“六艺”之一,并非是一件可以随意而为的事情,必须遵循特点的道理、遵守特定的方法,所以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始作,翕如也”:“始作”,即刚开始奏乐的时候;“翕”,即聚合、协调。在古代的时候,奏乐必须先鸣金、鼓钟,等到钟起响起以后,其余各种乐器才会配合着进行演奏,这便是刚开始时的情形。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从”,此处通“纵”,是放纵的意思,引申为展开;“纯”,和谐的意思;“皦”,清楚明白的意思;“绎”,连续相生的意思。

古人奏乐,钟声响起之后,八音齐奏,音乐的整个过程便就此展开。此时,无论是演奏之人,还是赏乐之人,在一片悦耳的音乐声中,无不兴奋而振作。随着演奏的持续,金革土匏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即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音色,让听者能够清晰分辨;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演奏出一曲动人的乐曲。而后,在这样的乐声之中,整个演奏的过程,慢慢地结束。

在孔子的观念之中,音乐的作用与为政的道理是相通的。好的音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滋养性情,还能改变整个人的德行。相反,若是靡靡之音,必定会让听者沉溺其中,从而使性情大变,与德的要求相去甚远。

所以,孔子在其思想体系之中,一直推崇“礼”这种技艺,其用意自是深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