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受家庭语言暴力怎么办(对于家庭语言暴力问题很多家长)
导语:家庭教育|你的孩子受过家庭语言暴力的攻击吗
人们常说,经常被苛刻要求的孩子就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就学会了自卑,经常被责骂的孩子就学会了仇恨。有研究表明暴力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大部分对他人暴力相向的人都曾遭受过暴力。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在你的身上留下疤痕,却能在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基本上可以说是伤人于无形,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地遭受语言暴力后,就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认同感就会降低,严重的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时,孩子由于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学习的时期,他们会把语言暴力暗示放大甚至埋藏在潜意识的深处,自尊心就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击,这些语言暴力的阴影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语言暴力的影响会通过潜意识去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入格以及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命运。
但是,很多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信奉着“棍棒政策”,认为自己的悔辱、责骂、威胁等语言暴力是在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是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殊不知这些语言暴力培养出来的并不是“龙”也不是“凤”,它只能培养出自卑、胆怯、充满暴力的孩子。父母用语言暴力侮辱、责骂、威胁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是它的伤害却比体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伤害体现在心灵上。所以,父母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艺术,避免使用语言暴力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
(1)侮辱型语言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或者不用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一般会说些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以希望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以此期望孩子奋发向上,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事实却往往相反,这些带有侮辱性的语言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从而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责或者叛逆、抵制等不良心理。
典型的话语主要有:“你太笨了,怎么就学不会呢!”说多少遍了,怎么不长记性”“太没用了,就知道哭!你就是一个度物!”“你长脑子了吗?作业忘了,你怎么不忘记吃饭啊?
我们拿“你太笨了,怎么就学不会呢”这句话来分析一下孩子的理解。当孩子学习某一种新技能的时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孩子学习使用筷子,是大脑下一个指令然后由手指去执行,这就是大脑和手指以及手指之间进行相互协调的过程,协调的过程肯定会有很多次失败。假如,孩子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后依然还没有掌握这项技能,而父母却来一句:“你太笨了,怎么就学不会呢!”这时,孩子接收的信息是“太笨”和学不会”,在他的潜意识中就会产生“学不会”是因为“太笨”的念头,“学不会”使用筷子和自己“太笨”就成为他对学习这项技能的直接理解。从而,孩子就会产生对这项技能的自卑和抵制情绪,甚至影响孩子学习其他技能的动力。
可以说,诸如以上侮辱型语言暴力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它会让孩子在学习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解决的方法,而是无法解决的借口。因为,父母从小就告诉孩子“你不会”“你太笨”“你是废物”等负面的思想,让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感觉到自己做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自己不具备先天条件。
(2)贬低型语言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最独一无二的。所以,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不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高度,父母就用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通过说一些贬低性的语言发泄对孩子的不满,表达自己的失望。甚至,有时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采用挖苦、夸大的语言。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时期都听过诸如“真丢脸,这都做不好你看X×メ比你小,都已经会……你怎么还不会?”“你为什么总是做得没有×××好?”“你是男孩子,怎么连女孩子都不如啊?”等这样贬低型的语言。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一次或者两次的不如意就能够判定孩子不用心或者不聪明。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数字比较敏感,有的孩子对语言比较敏感,有的孩子对艺术比较敏感。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天赋进行相应的教育。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习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却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时,孩子的理解是自己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就连自己有天赋的领域也会丧失自信。
可以说,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是大多数父母常用的贬低型语言暴力,同时也是非常容易给孩子造成终身伤害的语言。
对孩子进行“贬低性”的语言伤害,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而将身边的同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对孩子所形成的“贬低伤害”,比单纯的“贬低伤害”更让他受伤,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我可能真的很差劲”的感觉,甚至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3)威胁恐吓型语言
威胁恐吓型语言暴力往往出现在孩子幼儿时期,因为孩子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父母认为即使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也听不懂,所以不如用一些孩子害怕、恐惧的话语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常见的威胁恐吓型语言包括“你再这样,大灰狼要来吃你了!”“这么不听话,不要你了」"”“这么不乖,把你送到××(可能是警察或者其他会让孩子感到害怕的人或地方)1”“你再不听话,我把你扔掉。”
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和想象,而不是令行禁止,特别是在幼儿时期。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即使在幼儿时期。孩子在幼儿时期虽然对事物的理解不如成人成熟,但是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是成人无法比拟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父母认为没有必要购买,简单地来一句“你再不听话,我把你扔掉”,就算是拒绝了。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这个东西?为什么不去跟孩子解释不给他购买的原因?一句恐吓的语言暴力只能告诉孩子他是“不听话”的,“不听话”的孩子是要被“扔掉”的。这时,孩子的理解是父母不爱自己,自己还没有他想要的那个东西重要。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这类恐吓型语言,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不乖”,父母就“不爱”自己了;或者自己“不乖”,就会受到很可怕的惩罚(如大灰狼或警察要出现),造成情绪上的紧张。这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会造成极大的阻碍,使他的性格变得压抑。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成功的人生。所以,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依赖的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艺术,杜绝语言暴力出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的是语言的艺术。
关注家庭教育,关注爱自然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