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肉身为什么叫月身(肉身什么意思)

导语:“肉身”为何要写作“月身”?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山头的肉身殿,是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人的必到之地。游人进入殿内,无不对那一尊尊浑身妆有金粉的肉身菩萨像叹为观止。

然而在进殿之前,十分显眼的多幅匾额上有同一个字让很多游人迷惑不解。匾额之上,“身”字右边一字字形,一般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读为 “月”字,但“月身”如何理解?

其实这个与“月”几乎一模一样的字形是“肉”字的变体,而这里不同的书写者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变形书写此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不杀生、不食肉是人人皆知的佛家戒律。不但肉不可食,“肉”字本身都是忌讳。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所指之物常有直接的联系或很强的提示作用。在佛门圣地的大殿之上,悬挂着佛家忌讳的字眼,既是对佛教信仰的不敬,也会给佛教徒们清心持戒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写成图中所示的变体后,虽然给一些游人的认读带来一点障碍,但与佛家戒律相吻合。

二来“肉”与“月”在历代都有混同的现象。二者皆为象形字,“月”取半月之形,“肉”字则像一块兽肉之形,为与“夕”字相别,二字后来皆在中间加一短横。楷书之前,“肉”与“月”字形极为相似,为加大二者的区别度,隶书“肉”字将小篆字形中间的折笔断开为 “人”字形的两笔,楷书继承此形,与“月”区别明显,不再混淆。但作偏旁时,现代对此两字形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大陆通行简化字字形“肉”作左偏旁时混同为“月”(称为“肉月”),如肝、脏、腿、脚、膝、胯、腰、肌等,而在台湾地区字形“肉”作偏旁则变形为形如“月”字,但中间并非为两横,而为一点和一提,与“月”的区别虽不算很大,但也易辨识。肉身殿外几块牌匾上的“肉”字,其形体正与此一致。

现代楷书字形作“月”,但其来源与 “月”毫无关系的有几种情况。如“前”、“青”、“冑”三字。“前”字左下的“月”,小篆为“舟”字,现在的写法是隶书演变为楷书过程中出现的部件混同。从“前”字由先秦古文 字到隶书的演变过程可见,该字从汉代起左下的“舟”已讹变为 “月”,且上部表示 “脚”的“止”也简写为两点一横,后来的楷书字形就直接写成不成字的偏旁。相同的演变又见于服、朕、朝、俞等现代常用字。“青”字下部本是义符“丹”,上部是声符 “生”(上古 “生”、“青”音极近),现在的楷书字形声符和义符都变形较大。“青”的另一种写法作“靑”,下部还保留着“丹”字的轮廓。“冑”字下部小篆不是“月”(是“冒”的上部),现代楷书本来也不作如此写法,但很多字辞书已经将其混同为下部从肉的“胄”。二者现代读音相同(zhòu),意义无关。“胄”是从肉、由声的形声字,本义指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其金文字形,上面是头盔,下面以目表示头(早期的兜鍪只露眼睛),本义是古代打仗时所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受汉字形声化的影响,小篆将上部讹变为声符“由”,下面讹变为“冃”(音mào,即“冒”的最初形体,此义今作“帽”)。《说文解字》解释说:“冑,兜鍪也。”段玉裁注释说:“古谓之冑,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现在的宋楷字形,“冑”下部中间的两横与左右皆不相接,与“冒”字上部的写法一致,就是有意与“胄”下的月(肉)区别开来,只是在手写和认读中,这种区别很难被人发现,与“胄”的混同也就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