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推动经济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导语:马克思质量经济理论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分析了劳动质量、产品质量、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阐述了产品质量对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的增长、价值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于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规模型数量型发展阶段,并没有受到质量问题的过多困扰,使得其经济理论运用抽象的方法在分析论述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济问题时将商品质量的差别抽象掉了,但马克思仍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他对“质量”的经济问题不同以往、超越时代局限的思想见解。
国内部分学者如任宝平教授便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涉及的“质量”思想,指出马克思论及的质量的经济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质量经济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劳动和产品质量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人的各种社会生活需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每个生产者都能互相提供使用价值,获得交换物的有用性。因此,研究经济发展的质量因素必须回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商品二重性的分析。
质量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性与效益挂钩,指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和低的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和收益的经济特性,涉及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研究这一特性必然也要回归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
马克思先从不同劳动质量的差别入手,分析论述了劳动质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马克思指出,简单劳动是每个“普通人的有机体”在不用经过专门训练、“没有任何专长”的情况下所耗费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经过专门训练、有技术专长而进行的劳动。
一个由复杂劳动生产的商品,要转化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要用简单劳动来计量,那么复杂劳动生产的商品价值量一般多于简单劳动生产的商品价值量,由此,不同劳动的质量就有了区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正常质量的劳动”,“劳动的质量是由产品本身来控制的,产品必须具有平均的质量。”
生产商品所耗费时间多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都不算正常质量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换算的简单劳动量相等的才是正常质量的劳动。劳动作用于产品,产品好坏与使用价值高低“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取决于劳动的完善程度以及劳动合乎自身目的的性质”。
也就是说具体劳动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具有使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物质性功能,抽象劳动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使得商品在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性功能,劳动质量由此决定着产品的质量。
(2)产品质量影响价值量、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于产品质量与价值量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因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质量高于“标准质量”的个别产品凝结的价值量也会很高,反之亦然,于是商品的价值量与产品质量是成正相关关系。产品质量是有利于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还体现在质量的提高上。在使用价值数量相同的条件下,产品的质量越高,使用价值所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的物质性功能越强,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的社会性功能也越强,商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的质量就越高,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是利于使用价值增长的。
针对质量对价值的影响作用,马克思指出同类商品如果在质量上接近相同的话会转化为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体现平均水平的社会价值出售,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抽象掉了商品质量的差别。
但是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来看,是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脑体劳动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在生产产品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如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劳动形态比例发生变化,那么劳动力就会出现量差和质差的区别,产品质量也会出现差别。
在前边,我们已经论述了质量与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关系,产品质量提高能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如果产品质量越高,说明生产商品的劳动质量提升,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增长,那么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会减少,产品具有的使用价值会转化为更多的社会使用价值,产品增加的价值量会补偿同按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之间的“差价”,使得质量提高的同量产品价值增加,质量下降的通量产品价值减少。
(3)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劳动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关系,用较少的劳动量的投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劳动生产率就高,两者成正比关系。而使用价值体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劳动量以及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具有一定的联系。对此,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也有关系”:
质量相同的前提下,生产力发展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的数量规模,数量相同的前提下,便只会提升产品的质量,当然也会有对数量与质量都有影响的情况。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人力和物力两方面。如果是通过提高人力也就是劳动力质量来提升劳动生产率,那么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来,而不是产品数量的增加。
(4)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出售者必须具备质量意识,才能通过有效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为“如果他不想被同种商品的另一些卖者所排挤,他就得像每个商品卖者一样要对自己提供的商品负责,并且必须提供一定质量的商品。”但这个质量意识不是由生产者和卖者决定的,也不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而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整个社会交换需要决定的。
致使“他的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否则他就会被同种商品的另一些卖者从市场上排挤出去。”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商品销售者售假卖假,那么会导致市场的不良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最终既会坑害消费者产品,也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甚至社会效益。
马克思质量经济理论从劳动价值理论入手分析了质量的经济学问题,强调了劳动质量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仅可以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问题,同样也可以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质量相关问题。
第一,从劳动质量角度分析。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科学技术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劳动呈现出从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渐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形态转化的趋势,具体劳动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和成果亦趋智能化、高效化,抽象劳动逐步克服人类一般劳动天然带有的生理局限,劳动质量大幅提高。
使得以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为核心因素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当今世界进行国际竞争的本质。这就使得我国要想顺应全球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要重视劳动质量的提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产品质量角度分析。马克思质量经济理论揭示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增加价值量、取胜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阐述了微观上的质量可以通过实现成本最小化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供给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各方面质量都有待提升。
单单就产品质量这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的产品需求呈现出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阶段性新特点,而目前产品供给质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而出现严重过剩问题。
因此,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获得经济效益,就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之,我们要遵循马克思质量理论揭示的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的原理,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提高劳动质量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微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内容由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