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秦始皇陵(浙江秦朝叫什么)
导语:浙江有一座秦碑,碑文重塑历史,学者:秦始皇再活十年,秦朝不亡
秦始皇嬴政,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统一六国,虎视天下,建立了盛大的功勋。然而在后世儒生眼里,嬴政却是个不可饶恕的暴君,因为他曾在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尽烧儒家诗书典籍,迫害儒生。同时,秦始皇还厉行虐民苛法,大兴土木,让百姓苦不堪言。这便导致他死后不久,天下重新陷于战火,秦朝竟二世而亡。因此后人作诗讽刺秦始皇: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然而历史上的秦始皇,真如后世儒生所说,是个只会虐民,不知体恤人民的暴君吗?在笔者看来,未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第四次出游,并巡行至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同时镇抚当地百姓,秦始皇命属下立下石碑一座,而这座石碑也被称为“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宋朝时仍有人看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原碑已失或磨灭,但是临摹版仍在,所以碑文也一直流传到今天。纵观碑文,历代学者却发现,其内容似乎与其他秦始皇刻石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代君王均以法治国,秦始皇自然也概莫能外。在秦始皇的其他石刻中,除了为他歌功颂德以来,还会强调法治的重要。但在会稽石刻中,秦始皇却加入了儒学式教化的内容:
饰省宣义; 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防隔内外, 禁止淫佚, 男女洁诚。夫为寄瑕, 杀之无罪, 男秉义程,妻为逃嫁, 子不得母, 咸化廉清。
翻译过来就是寡妇有子后就不准再嫁, 男女之间不得任意接触, 以防淫乱事件发生。做丈夫的如果与妻子以外的女性发生性关系, 就如同跑到不属于自己的圈里的猪一样, 任何人都可以将其杀死, 女子嫁人后随情夫私奔, 也是罪大恶极。
在会稽石刻之前,秦始皇对于儒学式的德治理论是相当漠视,甚至鄙视的。然而以上这四十八个字,却分明来自于儒学的理论。要知道,秦始皇早就在三年前“焚书坑儒”。在后世眼里。秦始皇已经向儒学宣战,而如今却借用了儒家理论,这不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吗?
秦始皇刻石会稽时,已经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当时他已经50岁,马上就要步入死亡。可以想象,秦始皇的身体正日渐衰颓,否则他也不会那么着急去寻找不死仙药。在笔者看来,至少在此时,秦始皇已经有了从法治转向德治的端倪。
法家学说,是一种能让国家迅速强大的理论。此学说能够迅速实现中央集权,到达军国一体,瞬间增强国力。然而法家学说的毛病也很多,因为法家学者多不注重意识形态的建设,讲究以暴力压制、统治臣民,缺乏怀柔手段。在诸侯争霸时,赏罚分明的法家学说能给人民带来莫大的好处。例如他们能够通过军功获取爵位,进而获得土地和奴婢的赏赐。因此,他们可以接受令人胆寒的严刑峻法。
但到了统一之时,战争服务的法家学说便失去了魔力。因为战争平息,人民不再能够因战功而获得赏赐,自然也抵消不了严刑峻法和沉重徭役带来的负面影响。若在和平时期实行赤裸裸的法家政策,最终结果就是天下大乱。
以秦始皇之明,自然知道法家带来的弊端。但是当时天下刚刚统一,旧六国贵族仍蠢蠢欲动,各地盗贼因暂时的权力真空而倍加猖獗。因此乱世必须用重典,而这也是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的原因。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将亲近儒生的长子——扶苏赶到长城服役。
但到了晚年,秦始皇自然也知道他的天下已如同鼎沸一般,迟早生乱。而此时,秦始皇却已经接近于死亡。为了千秋万世考虑,秦始皇或许已经倾向于德治,改变过于苛刻的国政。而会稽石刻中,也体现了秦始皇的这一思想。
然而可惜的是,秦始皇刚刚萌生这种思想,就死在了返回长安的途中。根据遗诏,秦始皇准备让尚驻守于长城的扶苏回咸阳继位。若扶苏真的当上了秦皇,必然尽除苛法,否定秦始皇的政策,重用儒者,以德治替代法治。因此,秦始皇死前的意思不言自明,就是要行德治。
但时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领悟到秦始皇的遗旨,法家派的李斯、赵高和胡亥自然不满。若倾向儒学的扶苏继位,李斯、赵高等人必然靠边站。因此,李斯、赵高等人合力伪造圣旨,逼死扶苏,扶幼子胡亥上位。在法家派的统治下,苛法与徭役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发了全国性大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在笔者看来,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秦始皇死得过于仓促,没有给他留下改弦更张的机会。以汉武帝为例,他的虐民手段丝毫不比秦始皇少。但是在他晚年,却能革新政治,与民休息,使汉朝“有亡秦之迹,而免亡秦之祸”。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比秦始皇多活了近20年。因此学者李开元认为,若他秦始皇多活十年,自然有时间让秦朝由暴政过渡到德政,而皇位交接,也会更加平稳,秦朝的国祚也会更加绵长。到时,又有刘邦项羽什么事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