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陕文言文(翻译)(西陵陵园)
导语:傅云龙的《西陵跸程录》
《西陵跸程录》,是傅云龙侍奉同治皇帝及两宫皇太后【1】拜谒西陵时留下的日记。时间自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二月二十三日,傅云龙离京前往西陵,至三月初一,傅云龙所负责的事务结束后返京,共计8天。
【注1:两宫皇太后,即“慈安皇太后”(清文宗咸丰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与“慈禧皇太后”(同治皇帝的生母)。】
此时傅云龙担任着兵部武选司候补郎中兼车驾司候补郎中,照例负责安排车驾事宜。故而先于同治皇帝前往西陵,在沿途安排路线及相关事宜。
同治皇帝
《西陵跸程录》较《北上里志》【2】日程为短,但所记录的内容要多出不少。大体来说,《西陵跸程录》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注2:《北上里志》是傅云龙于同治八年(1869年)赴顺天府应试的旅程中,将一路对山川物产、民情风俗、政情经济等等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日记。】
一,是傅云龙对圣驾所经过地区的沿革、山川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此次随同治皇帝拜谒西陵,傅云龙途经宛平县、良乡县、涿州、房山县、涞水县、易州。在日记中,他依据大量相关文献记载,对这些地区的历史沿革作了简单介绍,并加按语指出了前代文献记载有误之处。
譬如他写在房山县后的按语,“县名固节,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叛前五十八年。《名胜志》云以不从安史叛改名,非”。
此外,傅云龙还对西山、永定河,以及半壁店河的走势、起源加以梳理。
比如他记永定河,先是指出永定河有三源:一桑干泉、一洪涛水、一灰河;然后略述永定河三源会于马邑县之后的流向;最后列举了永定河的旧名“卢沟河”的缘由。其下按语则记录了征引的材料,有《水经注》《五代史》《元史》《燕都游览志》《石湖集》《北辕录》《蓬窗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大清一统志》《山西通志》《畿辅安澜志》《直隶河渠志》这12种文献。
而关于西山的记载,傅云龙【3】则详细记录了各座小山的名字,以及小山之间的距离。并以自己所见,同《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相对照,记录阙疑。
【注3:有关傅云龙生平,可参见 《傅云龙——晚清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缩影》 一文。】
全书所引资料繁多,不仅有《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历代正史的地理志,还有《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春明梦余录》《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30余种文献材料。可谓旁征博引,言必有据。
二,是傅云龙记述自己所见拜谒活动中的部分仪式,以及相关职官制度(主要是清西陵的官制)。而整体来说,则是以同治皇帝拜谒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泰陵的过程为主的。
“先是礼部奏进祭礼。上谒泰陵,随从王等于下马牌处下马,贝勒以下、大臣、侍卫、三品以上官于未至下马牌处下马。上御素服,乘舆。隆恩门前降舆。前引大臣恭引上进隆恩左门,隆恩殿东旁行,进陵寝左门,至明楼前三跪九拜。兴,东立。内务府官进奠几,上正中跪,奠。爵三,每奠一拜。兴,立东旁,西向举哀。王以下大臣陵寝门外随行礼。举哀毕,上由原进门出乘舆,谒泰东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如初礼。”
清西陵
同《北上里志》一样,《西陵跸程录》也仅有1卷。内容尽管相比《北上里志》多了不少,但在傅云龙的著作中,依旧属于价值略小的一部。其所记录的内容,大多被傅云龙或多或少地引用到了《(光绪)顺天府志·河渠志》之中,为编纂《河渠志》提供了一部分材料。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