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茅屋叫什么(杜甫的茅屋是谁帮忙盖的)
导语:为什么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读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知道了
之前笔者有在杜甫:理想与命运逆行,悲苦与傲骨相伴中,对他的高尚情操与伟大的品格有过一些讨论,发现杜工部的一生是悲苦的,道德是高尚的。
追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杜工部之前不曾有过和他一般自身难保,还能疼惜生民百姓,在杜工部之后,也没有发现如他一般的人,遑论超过他的。
其诗作被誉为诗史,其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不知您是否与笔者一般,对诗圣的称谓感到模模糊糊的,似乎理解,却又不明白的感觉呢?
近来阅读唐诗,在读到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突然明白了,后人为何称其作“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不过一百七十余字,即表现出个人生活艰苦的辛酸、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笔者认为此诗或可作三层来理解:一层是生活艰苦的普通人,二是在艰苦中渡劫的贤人,三是证道成圣的“诗圣”。
一、生活艰苦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柴米油盐,是烟火人间,是与艰苦生活的斗争,杜工部呢,他是“生活予我以苦难,我不以为痛,报之以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前三段如此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是杜工部在这里写出了自己生活的艰难,困苦,但是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生活的苦难之中,而是在苦难中推己及人,为下面的情怀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他有苦,有难,在苦难面前他也会叹息,会难过。自宋以降,杜工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这是因为他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他没有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谪仙人之资,也没有王维的恬淡闲适,杜工部就是是一个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他看着自己的困苦,于是想到天下人的苦难,想到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没有挨饿受冻,而只是自己一个人受困苦,哪怕是死也会感到心满意足。
二、在艰苦中渡劫的贤人
贤人是什么样的呢?孔夫子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中论述贤人,曰: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若说古代文人志士们生活艰苦者不止杜工部一人,例如生活上困苦的有孟郊、贾岛、王建、高适等等诗人,他们一生困苦,或是曾经困苦,然而他们的诗作从未被称作“诗史”,甚至有的还不是那么有名。
为什么说杜甫是在艰苦中渡劫的贤人呢?这得从杜甫的生活开始说起,杜甫年少时,曾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也曾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苦生活。
但是他从未被艰苦的生活打到过,他在遭逢安史之乱时,自己穷途末路依旧能写下《三吏三别》,在穷困潦倒的绝境中也能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愿为匹夫,愿他人富贵的诗歌,展现出的胸怀博大,博爱的精神。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问,白乐天也写过“安得布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与杜工部诗意相同的诗句。然而白乐天写下此句时是真正的推己及人,他在自己穿着布裘很暖和,所以希望有一匹万里长布,可以把万里江山都裹起来,那样大家都可以暖和。
相较于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杜工部,白乐天的生活可谓之衣食无忧。也许正如常人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只是普通人,而不是贤人。在杜工部的身上,看见了穷困潦倒依旧疼惜黎民百姓,还能“躬为匹夫而愿富贵”的伟大。
三、千古以来,唯杜工部成诗圣
诗圣乃诗中圣人,何为圣人呢?圣人是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能够舍己为人之人。孔夫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是为圣;佛家舍身饲虎亦为圣。
杜工部为何为圣呢?在唐那个璀璨的朝代,诗人如天上繁星,诗仙、诗佛、诗鬼、诗豪乃至于诗家天子都有,除却杜甫无人封圣,这又是为何?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也想不清楚,在那个将诗歌发展到后世无路可走的境地,可以称其为诗歌的巅峰的时代,若言浪漫,李白是顶峰,所说表现边塞诗高适、曾参等人不输何人,诗画一体王维可以说独步盛唐,现实主义也有郊寒岛瘦不是说说而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足够动人。然杜甫一人独享“诗圣”之名。这是为何呢?
答案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后一段“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在这里杜工部表现出了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如果天下的寒士百姓能够得到庇护,能住暖吃饱的话,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杜工部在这首诗中展现出的就是一种伟大的愿意舍己为人的圣人之心。
以前读这首诗,总感觉这首诗既不如王维的优美,也不如李白的飘逸浪漫,还不像白居易的那般平白易懂,读起来也不如他自己的其他七言律诗或是绝句朗朗上口。
直到现在读来才明白,为什么杜工部为后世所尊崇,江西诗派尊其为祖,后世文坛封其为诗圣。不外乎就在于,其推己及人、躬为匹夫,愿世人富贵的博爱之心,舍己为人的圣人之资。
四、结语
笔者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杜甫一千多篇诗文中,也许不能说其艺术成就是最高的一篇,但绝对是在精神上、思想上成就最高的一篇。
全诗字数不多,即无长篇大论,也没引经据典,仅仅是对生活现实的描写,以及对自己思想与愿望的展望。有句话说得好,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甚至连他的小儿子也被饿死。他经历了常人不可经历的痛苦后,却依旧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句子。这种“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精神。也许,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吧。
文/朱子瑞;图/网络(致谢,侵删)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