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黄鹤楼崔颢为什么要写黄鹤楼(黄鹤楼崔颢为什么开篇写神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为什么崔颢《黄鹤楼》,多处重复又格式不对,还被称为七律第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黄鹤楼崔颢为什么要写黄鹤楼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黄鹤楼崔颢为什么要写黄鹤楼(黄鹤楼崔颢为什么开篇写神话)

唐诗是我国文学殿堂里最璀璨的明珠。我们爱唐诗,品唐诗,在唐诗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而洋洋近五万首的《全唐诗》,让我们目不暇接,读之不尽。可你知道,在古今唐诗排行榜中,始终高居榜首的是哪一首诗吗?是崔颢的《黄鹤楼》。

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清代吴昌祺在《删定唐诗解》里评:“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他说,崔颢的《黄鹤楼》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更是千古绝唱。

近年来,无论是中华书局,还是王兆鹏先生根据大数据分析所做的唐诗排行榜,荣登榜首的都是这首《黄鹤楼》。那么,这首《黄鹤楼》到底有多好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严羽和吴昌祺都说是“唐人七律第一”,那就是说它是一首七言律诗。那我们就先看一下前四句,看它是否符合七律的格式。

前四句中,除了第二句外,都不合律。其中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中,七个字有六个是仄声;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最后三字都是平声,谓之“三平尾”,况且前三句都有“黄鹤”,一个词重复连用,这些可都是律诗的大忌,更别说它的颔联根本就没有对仗了!

而后四句呢?又是标准的律诗形式。那这首前四句不是律诗,后四句又是规范律诗的组合体,为什么还被称作“唐人七律第一”呢?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是古律参半的变体七律,它的前四句是古体诗,以古体作律诗,这样才显出古调的高亢。

诗评家们说,在盛唐,这种写法确实有,但到了中唐以后,时代变化,环境变化,诗歌的格调见悲,这种变体的古律就越来越少,即便有人写,气势、笔力远不及盛唐,所以这种古律参半的写法就渐渐绝迹了。

这种古体与律诗体相结合的变体律诗,诗史上,很少有人能够驾驭得好。而崔颢却把二者完美糅合到一起,且达到了极致,让后人难以逾越。

我们知道,唐诗在七言律诗上,尤其在格律上,无人能超过杜甫。而崔颢别出机杼,所谓“古律相配,浑然天成,难以超越”!

但是,这首《黄鹤楼》绝不仅仅因为它是变体律诗,因为这种形式的少见而得此“唐人七律第一”的殊荣,而是因为它的“气”和“情”。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举目四望,看着仙人驾鹤登仙之地,他也有一种“我欲乘风归去”的想法。但诗人做不到乘风而去,他看到的是仙去楼空,是那千载不变的悠悠白云。此时,他会生发出时间流逝而不复返之感慨,生发出仙人已去而不可见之遗憾。

诗的前四句,虽然三个“黄鹤”连用,却一点也不觉得沉闷拖沓,三个“黄鹤”一气直下,一气贯穿,仿佛脱口而出,一泻千里。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读着一点都不拗口。金圣叹说,这首诗好就好在“正以浩浩大笔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字为奇耳”。赵臣瑗更说:“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起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也?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远之而已矣”。

这种无拘无束的写法,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把时间长河勾连了起来。时间是永恒的,时间也是飞逝的。

接着,诗人把思绪从过去拉回现在,把目光从天际投向眼前。对面的汉阳原绿树历历,前方的鹦鹉洲芳草萋萋。而无论面对怎样的时空,在浩渺时空的对面,永远都是诗人鲜活的灵魂,所以诗的最后,还是回到诗人的心灵上来——“日暮先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眼前,只有那汉阳树,只有那鹦鹉洲,他看不到故乡。此时此刻,他在这日暮时分,在这黄鹤楼上,他自然而然地遥望远方,遥望那隔着重重雾霭的故乡,他的情感也就自然落在那沉甸甸的乡愁上。

面对着时空的辽阔和悠远,面对着眼前的草木葱茏和浩渺烟波,人的无所依托,人的孤独寂寞感随之涌起。所以,这首诗的情感指向绝不仅仅是乡愁,那种时空的苍茫感与人心的孤独感的交织,才让这首诗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文以气为主,文以情动人,崔颢的《黄鹤楼》做到了,不愧为千古夺魁之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为什么崔颢《黄鹤楼》,多处重复又格式不对,还被称为七律第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