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终于明白古代君王为什么(为什么古代君王死的都很早)

导语:同样能反映民情、了解民意,古代君王为何喜“谏诤”而恶“舆论”

在古代谏诤对于君王管理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统治者们了解国家情况,听取臣子意见的重要手段。而舆论同样能够反映民意,是统治阶级了解百姓意见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二者都能起到提出不同意见,反映真实情况的作用。那么古代君王为何喜“谏诤”而恶“舆论”?舆论多是广大民众的看法,不能直接影响决策。而谏诤多是由官员们直接向皇帝提出,有直接影响决策的能力。

舆论:以不同的形式生存发展

从推崇到被冷落

舆论有多种传播方式,发展的过程也是跌宕起伏。最初统治者并不反对舆论,反而积极的推动舆论的发展。传说中的圣君尧、舜都是积极纳谏的。

《吕氏春秋·自知篇》记载:尧设立,百姓发现尧的行为不妥时就可以击鼓进谏。

舜设立,百姓可以将舜的过失刻在木头上。西周时期诗歌成了舆论的主要载体,一时间讽喻诗盛行,流传各地的诗文中传递的就是百姓最真实的想法。朝廷也派遣采诗官收集这些诗歌,以了解国情和民意。舆论可以很好的反应国情民意。但它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在表达民意的同时也容易传播谣言,导致错误言论迅速传播以至于人心不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秦朝开始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言谏制度。舆论原本的反应国情民意的作用逐渐被言谏制度替代,向君王进言的任务也由指定的专人承担,言谏制度逐渐成为了舆论的主要形式,统治者也开始禁止百姓私下议论。

新形式的出现为舆论注入活力

唐朝出现的报纸也是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当时的报纸都是官报,也仅是在官员间传播,却为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由于古代中国限制普通百姓私下议论朝政,谏诤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而报纸的出现使得百姓有更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言论。

唐宋时期的报纸,记载了一些对时局政治的看法,主要也是在官员间流行传阅。到了明朝报纸有了许多关于民生内容的描述,例如某户人家生了体型奇特的牛犊:还有《天变邸抄》记载的北京附近发生的特大灾害等。这一形式一直发展延续到了现在,仍是重要的舆论形式之一。

谏诤:匡正君主之过,传达百姓之言

匡正君王之过,限制君主的权力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却做不到绝对的正确。君王在犯错时就需要谏官直言进谏,及时纠正错误。所以谏诤对于君王更好的管理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商汤就极重视纳谏,《管子·恒公问》云:而历代圣明的君王也总是广开言路,从善入流。秦朝创立了谏诤制度,目的是。

然而秦朝的君主权力过大,言谏制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后世的皇帝将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用以发现自己的错误,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非常推崇勇敢纳谏的行为

谏诤制度在匡正君王错误的同时,也有效的限制了君王的权力。谏官往往从德高望重的大儒中产生,选择为君王进谏。谏言往往代表了臣民的意见,圣明的君王不会轻易的处罚进谏之人,以保持言路的畅通。

赵匡胤也留下祖训,使得宋朝的文人能够畅所欲言,宋朝的文化也因此空前繁荣。君王的维护,再加上一系列法规制度的作用,谏官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规范的作用。即使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不考虑天下人的看法。

虽然谏诤制度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是否接受谏言取决于君主的判断,皇帝甚至可以决定谏官的生死。在君权至高无上的古代社会,向统治者进谏的臣子需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以及过人的智慧,谏官终归还是臣子,是受到君王约束的。因此言谏制度由君王牢牢的掌控。

魏征

谏诤效果取决君王,掌握进谏的艺术

谏诤制度在君王的掌控之中,效果取决于君王的态度。若是统治者乐于纳谏,谏官们自然是知无不言,见过即谏。若是统治者刚愎自用,也自然没有臣子敢直言进谏。即使是广纳谏言的唐太宗也有被谏官惹怒的时候。唐太宗有次被魏征惹怒,怒称:还是在皇后的开导下冷静下来,看到了魏征直言进谏的忠直。

臣子想让君王接受谏言,就需要用智慧让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邹忌为了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齐王讲述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齐王领悟后及时改正齐国也因此愈发强盛,后人称赞到

楚庄王掌管朝政后不理政事,无所作为。右司马伍举巧妙地向楚庄王进谏:楚庄王也领悟了伍举的意思,回答到:

楚庄王幡然醒悟,处理政务南征北战,使得楚国日益强盛,楚庄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诤归属舆论,达到效果更加直观

舆论与谏诤侧重点和效果不尽相同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一下两者的差别。舆论,即,意思是众人的言论、意见。《说文》中写。舆论侧重的表达是百姓看法和意见,而谏诤注重的是匡正君主的错误,及时制止错误的行为。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百姓手中,是君主掌控不了的一份力量。而谏诤是君王建立的一套用来自省自察的机制,完全掌握在君王的手中。所以舆论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而谏诤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君王的态度。

而且舆论只是百姓们的看法和议论,不能够直接影响统治者的决定。而谏诤是臣子们的看法和意见,是直接向皇帝提出的。因此在古代,谏诤有着更为直观的影响。欧阳修曾说到:而且舆论只是百姓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谏诤是为了匡正君主的错误,有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许多忠臣为了君王能够及时改过,不惜以死进谏。

欧阳修

舆论逐渐被谏诤制度替代

舆论和谏诤其实都是君王了解国情、民意的手段。但舆论只是提出了百姓的看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谏诤不但提出了意见和看法,更希望君主可以按照提出的意见有所行动。而且进谏的官员们,往往也需要从舆论中获取民意,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谏诤慢慢发展成为了舆论的重要一部分,舆论也受到了谏诤影响。官员们的谏言有时能够影响舆论的风向,舆论反应民意的作用逐渐被谏诤制度替代。相较于不能控制的舆论,君王们更喜欢能够控制的谏诤制度。君王们不希望舆论过于活跃,百姓拥有过多的个人思想,就会更难治理。

老子就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愚民思想,他认为

而后的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也不希望百姓有太多的个人思想。《商鞅书.定分篇》中说: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关键。在弱化百姓思想的同时,统治者又挑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人才建立起了谏诤制度,时时匡正自己的行为。

老子

但这种做法无异于南辕北辙。没有了良好宽松的舆论环境,谏官们又怎能毫无顾忌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秦朝就是因为君权太过霸道,无人敢于发声,甚至出现了指鹿为马的事件,庞大的帝国轰然崩塌。正如林语堂先生的观点

百姓总是在政府的影响下前进,若是骑师不教育马匹,骑士与马匹不能很好的配合,又怎能发挥原本的作用。若是政府不教化百姓,百姓没用自己的思想,又怎能发挥出众人的智慧。广开言路不只是接受臣子的意见,更要让百姓畅所欲言。

总结

舆论和谏诤都是反映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方式。只是舆论是众人的看法和议论,对于君王的决策没有直接的影响。而谏诤是谏官们直接对君主提出意见,谏诤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直观。君王们往往打压舆论的发展,而推崇谏诤制度。

因为百姓的舆论是君权控制不了的,而谏诤制度牢牢的在皇帝的掌控之中。所以统治者们通过愚民的方式控制百姓,认为。最终导致刚愎自用,国家衰弱。当百姓思想活跃起来,舆论有了活力,才能发挥众人的才智,这将会比谏诤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代的谏诤观》

2、《中国古代舆情的历史考察》

3、《从舆论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谏诤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