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古诗宿王昌龄隐居(宿王昌龄隐居怎么读)

导语:死磕唐诗三百首22:《宿王昌龄隐居》不听朋友言,吃亏在眼前

今天,我们继续死磕《唐诗三百首》第22首,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

我们集中聊3个问题:

1.王昌龄跟常建是什么关系?

2.《宿王昌龄隐居》到底是在夸还是在骂王昌龄?

3.不听劝的王昌龄结局如何?

1.王昌龄跟常建是什么关系?

常建,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其生卒、籍贯、字号都是谜,在唐朝那个群星云集的年代,常建颇具盛名,他诗风淡雅,热爱描写田园风光,足以与王维、孟浩然媲美。

然而到了当今,如果不是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估计都被遗忘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不论当今名气大小,不论流传作品多少,不可否认的是,常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就凭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也足以在群星闪耀的大唐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再说说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特别是《出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常建和王昌龄有什么联系呢?

常建和著名诗人王昌龄是同学,他们同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彼此关系非常好。

但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颇不相同。常建只作过盱眙县尉的小官,以后就辞官归隐西山。据说,他曾经在深山采药时遇到一位逃入山中的宫女,长期吃松叶而不饥寒,并且传授他秘密的养生方法,使其“所养非常”。

而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没有再回到隐居生活中来。

后来,常建专门去王昌龄当年隐居石门山探望老朋友,但此时的王昌龄已不在此隐居,只好写下这首诗,表达出归隐之意。

要隐居安享晚年,心中挂念的不是妻子孩儿,而是王昌龄,可见在常建心中,王昌龄一定是最好的朋友。

2.《宿王昌龄隐居》到底是在夸还是在骂王昌龄?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37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意思是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

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

陶弘景虽是隐士,但非常阔绰,相反王昌龄穷的响叮当,所以多云也变成了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

可见,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

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但地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王昌龄自己都很久没出现在这里了,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意思是说,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鸾鹤群”是引用了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意思是说,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

而就在常建对王昌龄的隐居生活充满向往的时候,王昌龄却踏上了仕途,这也就能解释为何隐处长满青苔,久无人来。

“亦”字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此时王昌龄明明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还表达了羡慕之情,表达了归隐之志。这个“亦”,说白了就是说我也要跟随你王昌龄一起归隐。

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当今世道这么乱,你就收起你建功立业的苦心,跟我一起归隐吧,不然会闯祸的!

这才是本诗的真正核心!是对王昌龄的关心与思念,不知王昌龄能感受到,或者听进去这忠言?

3.不听劝的王昌龄结局如何?

显然,王昌龄没有听劝。

王昌龄对建功立业始终满怀希望。

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在西北边塞呆了三年,他赴河陇,出玉门关,至大漠,抵戈壁。苍凉旷寂的大漠风光,戍边军士的爱国情怀,充满他的胸怀,在妙笔之下,化作最为瑰丽的诗句,唱出时代最振奋人心的诗章。

此时他雄心勃勃,然而,仕途并不顺利。

727年,他从西北边塞返回长安,参加科考,并得中进士,但仅仅被授予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731年,心有不甘的王昌龄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高中魁首。可、他依然没有获得“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的待遇,只是被任命为河南汜水县尉。

738年,王昌龄因事被贬岭南,次年遇赦北还。

740年到748年,他被任命为在江宁县丞,一呆就是八年,这也是后世将其称为王江宁的原因。

748年,王昌龄还是因言被贬,这次是龙标尉。

流传千古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就是李白写给被贬龙标的王昌龄以示鼓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56年,王昌龄离开龙标,此时他已经在龙标呆了八年之久。此时王昌龄已经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了,他此次回乡,是抱定了归隐的打算,可谁知道,竟然是一条不归路。

在归隐途径亳州时,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杀害王昌龄历来有争论,最普遍的就是“嫉妒”王昌龄的才气,一个“妒”字害死人。

不知道,临死前的王昌龄会不会想到好友常建,会不会想到常建很早就劝他归隐的忠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