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的基础(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口诀)
导语:「教综必背」第六章 第七节 课程评价
第六章 课程
第七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重要指数:★】
1.代表人物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他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因此,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
2.观点
目标评价原理可以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它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3.评价
优点:
(1)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信息反馈可以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2)操作方便又容易见效。
缺点:
(1)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重要指数:★】
1.代表人物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2.观点
注重课程的实际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评价
优点: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缺点:抛弃目标,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CIPP评价模式。
2.观点
CIPP是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1)背景评价
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2)输入评价
主要是为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3)过程评价
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
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
3.评价
优点:该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它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缺点: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掌握。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