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成败心态(成败态度也包括什么)

导语:成败情境对状态焦虑具有影响,失败情境下的状态焦虑度较高

个人直接成败强调个体自身的体验,个体对失败后果的认知评价包含10个维度,分别是失败后害怕个人价值的降低、能力不足、对自己的表现缺乏控制、没有希望或失去机会、实际的物质损失、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努力白费了、在人前出错时尴尬的自我形象、令他人失望及令他人对自己失去兴趣。

研究表明最可信赖的行为信息是依靠自己直接经验获取的,亲身经历的成败情境是个体最强有力的信息源,个体在完成困难任务后获取到的直接成败体验对状态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

本研究以个体在完成困难任务后获取到的直接成败评价形成实验的成败情境。成败情境和状态焦虑:成败情境对状态焦虑具有影响作用,比起成功情境,失败情境下的状态焦虑度明显更高,在成败反馈实验里,被试失败后的状态焦虑都显著高于失败前。

完成困难任务失败后,被试的负性情绪显著高于正性情绪,情绪表现更多为伤心、担忧、紧张等焦虑体验。自信的概念:早期的西方心理学研究中,自信包含在自尊或自我效能感中。

即自信在某种形式上,是以自尊或者是自我效能感的形式表现出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自信的情感体验由此产生。

自信是自尊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及技能的感受,是其对自身是否能应付环境的主观判断。

自信影响四种表现,分别是一个人确定做什么并且怎么去做,发展出一种他/她能做特殊任务的信念,对整个经历形成积极的结果展望,并相信如果事情变糟糕他/她仍可以反弹。

我国对“自信”的描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不自信”,反复问其与徐公孰美。其中的“自信”,可表示邹忌在样貌上与徐公比较之后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至于近代,我国学者对“自信”的研究最初散见于教育学应用中。

自信是个体对综合各方面的情感体验,具有积极性,自信的坚定性,如坚信自己目标设置合理并能实现目标等。

我国学者将自信置于健全人格理论体系中展开研究,自我是人格结构组织者和功能实现者,自信及自尊、自立、自强的相互关系是其基本要素。

诸多研究由此展开,自信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之一,表现在对自身能力、价值的正向认知及评价,自我功能价值是自信的核心。

自信是在判断及能力上的确信,属于健全人格组成部分。自信与自尊易混淆,二者同属自我意识范畴。笔者认为应将二者进行区分,自尊主要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存在感、情感独特性的确认,有积极消极两面,与能力有别。

自信则侧重于个体对能力的确认,分高、低,无肯定否定之说。本研究认为应从对自身的能力与社会价值角度来理解自信,个人在活动中的成败恰恰是关于其能力的最直接的信息反馈。

此前研究者们对自信的定义没有明确界定,常将其包含在自尊概念中,自信与状态焦虑的关系研究不多。

自信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得到证实,高焦虑与自信程度低有关。在对竞技运动员的调查发现,游泳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和运动自信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自信心的强、弱与积极的主体反应和消极的主体反应成正比。

自信与状态焦虑的研究基本以问卷测量为主,与研究者将自信看作稳定的人格特征有关,而状态焦虑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强度多变的情绪,实验研究的缺乏无疑限制了对状态焦虑领域的研究。

本研究将自信水平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在采用问卷测量的同时增加行为实验法,着重考察成败情境与自信水平对状态焦虑的交互作用。

研究设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人能保持常胜不败,也没有人会永远一败涂地。面对成功和失败,有的大学生会越挫越勇、百折不挠,有的大学生可能一蹶不振、庸庸碌碌。

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成败处境,产生的状态焦虑却是不同的。外界刺激对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可能受到人格因素的调节。

此前,人格与状态焦虑的研究多集中在自尊上,本研究猜想自信水平同样对状态焦虑存在影响。在大学阶段会面临各种应试考验。

其中,在测验考试、应聘笔试面试等情况中遭遇到的成败反馈,是他们较为熟知的真实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一次成功和失败对于大学生群体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所以本研究以与自信心理成分有密切相连的知觉判断任务、创造力测试任务、E-crossing任务为实验材料,构建四种成败情境,将更加契合大学生的现实场景。

根据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作用的产物,所以只考虑成败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状态焦虑的影响都是片面的。

众多研究表明,焦虑状态对个体身心健康及成长发展具有影响。通过成败情境下自信水平对大学生状态焦虑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为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提供参考价值,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信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对大学生面对并调节状态焦虑以顺利完成学业并步入职业生涯提供指导意义。

从情境因素和人格水平两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初步建构成败情境和自信水平影响状态焦虑的理论模型,拓展状态焦虑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案包含两个环节,首先编制大学生自信问卷,用于实验被试的筛选。接下来的主体研究包括预实验与正式实验。

预实验验证研究设计的成败情境诱发状态焦虑的有效性,正式实验中成败情境是情境因素,自信和性别是个体因素,探讨自信、性别、成败情境对状态焦虑的影响,并着重关注自信和成败情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假设:假设一:自信由多维结构构成。

假设二:设计的成败情境可有效诱发被试的状态焦虑。假设三:成败情境和自信影响大学生状态焦虑,二者具有交互作用。

研究目的:综合梳理相关理论,参考前人量表,调查和访谈大学生,构想自信的因子结构,编制大学生自信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自信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自信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男生的自信水平高于女生。

与国内、外的部分研究相一致,通过问卷测评发现男生在运动技能和体貌形象上的自信分数明显高于女生;梅思佳的大学生朋辈辅导也证实男生的自信水平高于同组的女生。

调查发现,女生在毕业率上超过了男生,在数学成绩上也与男生缩小了差距,但与技术相关的技能胜任的信心仍显著低于男生;在需要问题解决、定量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工作领域中,男生的信心高于女生。

自信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受文化背景影响,现代社会依然存在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性别社会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潜移默化影响男女两性的自信水平。

刻板的性别角色和观念如“女性在工作中要保持谦虚容让”,“男性会因其勇敢受到赞许”等也起到暗示作用。男性更易得到成功期望上的积极强化,女性则容易受到无形损害。

此外,就业市场上仍有一定比例的性别歧视,“同等条件下男士优先”等限制规定也相应带给女性焦虑,阻碍女性自信的提升与扩展。

自信诸因子中,能力胜任和自我接纳方面男性自信高于女性的原因,主要与男性普遍的过度自信有关。男性善于吹嘘,女性则更谦虚内忍。

在获得相同的成绩情形下,男性会表现得更自夸,女性会低估自己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计划掌控和目标定向方面来看,则与男性竞争意识更强,并对目标期望值更高有关。

女性在完成任务时,对自己和自己接受挑战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已制定的规划和将要实现的目标掌控感弱于男性,会有瞻前顾后、犹豫甚至动摇自己主张的想法。大学生实验同样表明,女性坚持自己看法不动摇的人数明显低于男性。

尽管自信确实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但不同研究体现的具体差异程度并不相同,自信的性别差异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证实。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