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侯君集的下场怎么样了(侯君集百科)

导语:侯君集,因为怨愤选择谋反,被杀也是自作自受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曾为李世民出生入死立过汗马功劳,也曾风光显赫过,但最后却因为谋反被诛杀。死到临头才幡然悔悟,他自己都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局,整个就一糊涂蛋。最后的落得如此下场只能是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也曾无限风光,高贵显赫

侯君集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估计也就这么几件大事吧。第一件事肯定是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记载了侯君集受到李世民重用后,参与诛杀建成、元吉是策划最多的。李世民上位后对他的赏赐也很厚重,先是任命他为左卫将军,又晋封潞国公,实封一千户,不久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李世民最看重的还是那些和他一起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大臣,心里对他们也是最放心的,都是一个战壕出来的。尤其是这件对李世民来说不光彩的事,一直是他的心病,也只有这些参与者才会真正的懂他。侯君集可以说靠着这件事吃了一辈子的红利,简在帝心。李世民在最后要处死他时还求大臣放他一马,最后为他保留了香火传承。

第二件事最令他得意的估计就是灭亡高昌国了。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并拒绝李世民的召见。侯君集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征了,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出现在高昌国,将本来以为唐军来不了的麹文泰给活活吓死了。麹文泰的儿子继承汗国,希望和西突厥联合一起对付唐军。结果西突厥害怕而逃,最后麹文泰的儿子麹智盛和汗国的官员都被俘虏了,侯军集学习古人刻石纪功彰显功劳。这时大概就是他最高光的时刻了,自认为灭国功劳甚大。

侯君集想造反就被告发过三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侯君集就曾三次被人告发有谋反之心,但是李世民都没选择相信或者说没去追究。一次就是侯君集和李靖学兵法,怀疑他藏私心诬告他谋反。李世民召来李靖问情况,李靖当时就说侯君集以后会反。结合侯君集的行为为李世民剖析了一番,因为自己李靖的判断所以没理会。还有就是李道宗说侯君集自恃功劳高,不满足吏部尚书的职位,不肯屈居人下。这话也是推测,李世民依旧没理会。

最确认的就是张亮告发的那一次了。当时张亮按照正常的职位安排去外地赴任,侯君集在送行的人中。因自己的心情郁闷就认定张亮是受到了排挤,不得不离开。发了好大的牢骚,最后直接说和张亮一起造反,差点将他吓死。转身过后张亮就报告了李世民,这次是有人证了。但最后还是选择当没有这回事,放过了侯君集。在李世民心里还是念旧的,给了他一次机会。

自以为被亏待了满腹怨气,但其实是自己膨胀造成的心里不平衡

侯君集最大的问题还是性格上的缺陷,《旧唐书》里说他故意做作,好骄傲自夸。他可以说是一个心气很高,且非常自傲的人。侯君集以前学习武艺时就是那种就是人们常说的半瓶水晃荡,什么都没有学精,自己认为自己很行。但是他又的确做出了一番成就,对这样的性格的人来说,这很致命。这就更加放大了他性格中自大狂妄的一部分,会给他一种错觉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所以才会头脑一昏去造反。并且他也是那种自尊心很强,不会让自己轻易丢脸的人。就说他担任吏部尚书来说,他知道自己的学问是不够格的所以加紧学习,最后做的很不错。对于他来说很难容忍自己被人看不起,不肯屈居人下。李道宗之所以认为他会造反,就是他抱怨自己不比李靖房玄龄差,但是官位却不如。

真正让他意难平的就是灭高昌后回来处罚,这可是他最得意的事之一了,也是他人生最高光的一刻。历史上能带兵剿灭一个国家的人那是屈指可数,所以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刻上自己灭亡高昌的事迹刻石纪功,自己觉得能和汉代的班超一样青史留名,自大自傲的很。最后却因为自己贪财导致部下有样学样大肆劫掠,极大的败坏了军纪破坏了唐军威名。之后就是问罪下狱,如果不会是岑文本的大力劝谏,侯君集不会那么快开释。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一个自以为功劳很大的人,却没收到赏赐,还被治罪,侯君集觉得是大大的羞辱。

他自负自傲的性格导致犯错之后不会去找自己的原因,一味的埋怨他人,心胸狭窄。侯君集就这样困在怪圈里出不来,心里怨气积压。侯君集就造反一事,他自己其实是没底的,估计更多的还是报复念头作祟。从他夜不能眛,叹息悲痛就能看出一点,他心里还是怕的。最后刑场上那句,君集哪里是谋反的人呢,失足到了这个地步!他根本就没做好谋反的准备,很大可能就是怨愤冲动下的选择。但是错已经铸成,最后赔上了自己的命。

侯君集的死就是他自己作的,有错不自知,只会埋怨不公。做人不能太自满,否则容易生起祸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