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舒国在古代存在多久(春秋舒国)

导语:春秋古国——舒国,族系众多,屡次背叛楚国,被楚所灭

舒国是江淮流域诸侯国,但说它是一个诸侯国又有点抽象,因为它包括多个各自政权独立的族系,史书上称为“群舒”或“众舒”。舒国,偃姓,出自皋陶后裔,江淮一带多有偃姓之国,如六国、英国、桐国。群舒,顾名思义,即舒氏家族集团,因族系分裂,各自割据形成群舒,政治上相互独立又是一家亲。古籍记载的群舒包括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蓼、舒龚等等,势力范围集中在今安徽舒城、庐江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一带陆陆续续有相关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舒族铜器出土,其造形、纹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明显区别于中原铜器,它们被称为群舒青铜器。史家根据舒器研究认为,舒族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礼制,形成了江淮流域特有的文化体系。

舒城古城门

“舒”不见甲骨文,金文看类似于“徐”,就像建在高台上的屋舍,“徐”的造字本义是供行人歇脚的“凉亭”,是后世驿站的雏形,故“徐”有缓一缓、慢慢来的意思。而“舒”的本义也可能跟这种具有某种特殊作用的建筑物有关,古人的屋舍为什么要建在高台上?因为可以防水防潮防灾,一旦有外敌入侵,可以居高临下看得更清楚,居家更安全,更舒适。根据古籍,“舒”和“徐”,虽然前者偃姓,后者嬴姓,但这两姓却来自同一个先祖皋陶,追溯国名的来历,且两族皆擅长造屋筑舍的技能,早期舒族应该与徐氏一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舒的金文

西周时期,徐国(今江苏徐州)一度强盛,疆域辽阔,是南淮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势力甚至危胁到了远在关中的周王室,这段时期的群舒国政治上主要依附徐国,因此群舒的政治活动也与徐国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周康王时,徐国的徐驹王曾发动淮夷徐戎横扫中原,讨伐宗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逼近关中。周穆王时又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针对宗周的战争,《史记·秦本纪》载周穆王当时远行西疆见西王母,突闻徐国叛乱,穆王急令赵父驾车,千里神行,一路赶到宗周保卫社稷。之后周穆王采用安抚政策,招安了徐国,令他管理淮夷。但徐国并未就此安定,不改桀骜不驯的本性,西周晚期“宣王中兴”后,周人终于对耀武扬威了两百多年的徐国发动了一场倾国之战,彻底降服了以徐国为首的淮夷诸国,徐国从此衰弱。进入春秋,楚国强势崛起,齐国开始称霸,这段时间徐国带着群舒投靠了齐桓公,可是身后的楚国步步紧逼,齐楚为了争取到徐国的归属权,一度兵戎相见。可就在这时,徐国突然入侵群舒国,《春秋·僖公三年》载:“徐人取舒。”前657年,徐国灭舒。一向追随徐国的群舒为何突遭徐人的入侵?徐人为何灭舒以及灭舒的过程,专为《春秋》注解的《左传》没有过多描述,推测可能是群舒受到背后楚国的调唆和笼络,群舒得了楚国的某些好处而使群舒想脱离徐国的掌控另投他处,因此惹毛了徐国。

群舒青铜器“牺首鼎”

但是群舒族系多,支脉广,深扎在各个独立的区域,又有楚国的撑腰,这次战争徐国只是占据了几座城池,群舒并没有伤筋动骨,很快,群舒又各自为政,各方面秩序都恢复起来。群舒在政治外交上,又是齐心齐力,形同一家,此时的群舒已经彻底投靠楚国。晋国称霸后,挡住了楚人北上的进程,楚国只好将扩张计划转向了江淮地区,这么一来,江淮一带的诸侯国日子就不好过了。群舒执政者及时看清了楚国的意图,决定孤注一掷。《左传·文公十二年》载:“羣(群)舒叛楚 。”前615年,群舒趁楚国最高长官令尹去世之际反楚,楚国新任令尹子孔率军平叛,群舒大败,活捉了舒国国君舒子平,群舒被迫臣服。但楚舒之间从此结下梁子,之后反楚大戏屡次上演。《左传·宣公八年》载:“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前601年,群舒再次反叛楚国,楚军东进一举吞并舒蓼。经此一战,群舒受到重创,多个舒氏族系全线溃散,只留下一支舒鸠。

群舒青铜器“流甗”

舒鸠为了生存,继续依附楚国长达半个多世纪。春秋末年,吴国强盛,为了与楚国争夺江淮流域的控制权,吴国派人教唆舒鸠叛楚。舒鸠起初不敢背叛楚国,后来楚国内部发生了人事变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舒鸠人卒叛楚……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前548年,楚国令尹薳子冯死,新任令尹屈建执政,屈荡任莫敖(司马),舒鸠趁楚国执政领导班子大换血,又仗着吴国撑腰,终于起兵反叛。屈建率楚师讨伐,到达离城(舒城县以西),前来救援的吴军与楚师交战,楚人使计,结果吴国大败,楚军趁胜包围舒鸠,舒鸠灭亡。自此,群舒各族彻底消灭,国人融入吴楚,以舒为姓。

文/堰风

春秋古国——唐国,盛产骕骦宝马,借吴国灭楚,惹火上身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