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乙瑛碑》情况刻石方法以及如何选择作者(乙瑛碑解析)
导语:介绍《乙瑛碑》情况,刻石方法以及如何选择拓本
黄简讲书法(隶书篇)10——《乙瑛碑》1
一 《乙瑛碑》介绍
《乙瑛碑》是我们学习八分的第二本字帖,也是六级课程重点。前面讲过,八分始有侧法,由此开辟了两个锋时代。《石门颂》线条大多属于篆法,而《乙瑛碑》侧法非常成熟。
1.1碑石
《乙瑛碑》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六月立,现在曲阜孔庙。这是一块很高大的碑,碑身高2.6米,宽1.28米。桓灵之前的碑石比较粗砺,桓灵后就讲究多了,很多碑石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到外地去买高级石材。《孔宙碑》说,孔子十九世孙孔宙去世,「于是故吏门人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铭示后。」《乙瑛碑》没有碑首,如果套上碑首那就要三米多高,作为私人立碑,工程太大了一点。
《乙瑛碑》全拓
碑文十八行,每行四十字,有几行没写满。总字数606个,用字282。也就是说,碑文重复字很多。你可以看到这碑上半部基本完好,下半部分损坏得厉害,损坏的字,往往在前后文中可以找到。在书法学习上,选这样的碑最好,字数不多,两天就可以写一通。
张稚圭题记
《乙瑛碑》书写者不知是谁,汉碑大多如此。汉碑没有书写者姓名,说眀当时书法家没有社会地位。到宋代,碑末有人加了一句真书跋文:「后汉
钟太尉书,宋嘉佑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七年是公元1062年。这张稚圭实在太不慎重,钟繇生于151年,不可能三岁写这个碑。
1.2刻碑方法
米芾说过学书法要用真迹,不要用拓本,但汉隶没有真迹传下来,只好用拓本,这很无奈。我推荐的《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和《曹全碑》全是拓本,用拓本要有一点常识,我这里讲一讲。先介绍刻碑方法,有两种:
书丹
汉代刻碑是用朱砂或银朱直接写在碑面上,称为「书丹」,「丹」就是丹砂,红色朱砂,写完了,工匠就照着这红字刻。用墨写不行,石面光滑,墨汁不够稠,朱砂调好有厚度,而且红色看起来清楚。写的时候如果不满意,可以抹掉重写一个,很方便。但刻好之后,这朱砂原迹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书丹法无法保存原迹,现代可以先拍照后刻,古代就没有办法。
摹勒
到后世纸张普及之后,方法就不同了,有了摹勒法。书法家是写在纸上,这是原迹,最为珍贵。如果要刻石,先在原迹蒙上一张半透明的纸,照样摹下来,这就得到一个副本,原迹可以保存。这副本称为摹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墨迹都是摹本。把摹本翻过来,用银朱钧岀点画边线。然后把这张纸再次翻过来,背面贴在石面上,用砑石用力摩擦,移去摹本,石面上就留下这个字的银朱轮廓,照着刻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称之为「摹勒」上石。摹勒法的好处是可以保存原作,但工序太多,必定会有点走样,这是它的缺点。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朝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前面有:「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最后有:「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简言之,这三位一个集字,一个勒石,一个刻字。「勒石」就是刚才讲的摹勒,这也是大功夫。
颜真卿《祭侄稿》
宋以后刻帖大盛,刻帖是先有真迹,如一封信、一首诗,然后摹勒上石,这称之为「帖」,不称「碑」。其实说白了,模勒上石等于制作一块印刷版,椎拓等于印刷,拓本就是印刷品了。这是颜真卿《祭侄稿》,有人把它刻帖,是不是很像?但仔细看看,有些笔触石刻无法表现,请注意第二行第一字「车」的中竖,干笔硬擦,拓本无法表现这种感觉,其它如枯笔的一丝一点也刻不出来。至于另一本所调聂双江本,「车」字完全走了样,像这种拓本,是不能用的。
书丹
再深入一下,汉碑书丹是竖立后写的呢?还是放平写的?
王基碑
乾隆年间,洛阳城外岀土了《东武侯王基碑》,王基是曹魏时人,此碑立于魏元帝景元二年〔261),离汉不远。出土时,只刻了下面一半,上半段还是朱砂字迹,没有刻。为什么先刻下半段呢? 你想,当碑文写好后,碑面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刻碑者只能从下面开始,逐渐向上。王基碑请的工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留下了上半部朱砂字迹没有刻。
刻碑还有刀法问题,早期刻字工艺当然是很简单,我们看到的陶器、甲骨上刻字,都是一刀过的。
秦诏版
类似的简单刻法,在秦诏版上也可以看见。
开通褒斜道刻石
汉代大多数摩崖刻工也不大好,可能是条件所限,在山壁上刻字石面不平,没法精雕细琢,如《开通褒斜道刻石》,一看就很粗砺。
《三老讳字忌日记》
这种一刀过的刻法,在东汉石刻中还可以见到。如《三老讳字忌日记》,清代魏锡曾说:「《三老》锥凿而成,锋从中下,不似它碑双刀,故每作一画,石肤斥裂如松皮。」只用一刀,从线条中间硬推过去,结果石头表面往往碎裂,好像老松树的树皮。原来书写的线条是什么样子的呢?无法得知。
双刀法
东汉中晚期的八分名碑,刻法就大不相同了,不但精选石料,而且聘用镌刻高手。任何点画都有两边,所谓双刀法,就是一边一刀,以保持线条两边的形状。
这是《乙瑛碑》的照片,不是拓本,用双刀法刻好之后,线条两边非常清晰,好像勾线。也就是说,刻碑镌字已经变成一种雕刻艺术,双刀法充分保持了原来书写的意趣。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有些碑上的字,看起来每一笔都有中线,这是因为两边斜进刀而形成的底部,所以立体感特强,跟「书有中线」一样效果。
总起来说,刻碑大致有这样三种,我用侧面图来表示:
第一种是一刀过,不管你原来的线条是粗还是细,他都是一刀。
第二种是双刀法刻,但只管石面,沿着线条的边沿刻,至于凹槽的底部怎么样就不管了。
第三种也是用双刀法,不单是石面线条的边缘要刻好,同时两刀都会斜下到槽底,形成中线。石碑有时会给后人改动,改动者刀法未必一致,给我们鉴定上提供了线索。
双刀斜刻的碑,如果因为表面风化和椎拓磨损一层,后人拓出来的线条,就会变细了。这也就是有些碑的拓本,有肥本和瘦本之别。肥本就是早期的拓本,瘦本就是石面磨损后的拓本。不过要小心,也会有人做假的,瘦本如果在装裱时多刷几下,把纸张拉开点,瘦本就变成肥本了。
《石门颂》
以上大致介绍了碑帖制作过程,从选石、书丹、摹勒、镌刻、椎拓、装裱,最后产生一本字帖,每一步都会影响到字帖的质量。以上一课《石门颂》拓本为例,第一句有个「定」字,「定」字最后一笔有燕尾,现在市面上拓本燕尾有两种样子,你临帖时照哪一个写? 我特意请人去拍了原石照片,右边这种是错的。
定
为什么会错呢?原石这里有个小小的点,拓工把这个当做出锋了。原来出锋的那个尾巴没有拓好,干脆加多点墨盖掉了。
此外,从照片上看,「定」旁边没有字,但你去买一本《石门颂》,「定」字旁有「股」字,这「股」字一捺还伸到「定」字这一格。这是拓本装裱剪裁的结果,并非原来如此。所以说,使用拓本远比使用真迹复杂,千万小心。
1.3《乙瑛碑》拓本问题
《乙瑛碑》拓本有几种,各有好坏,临写时要注意。譬如说《乙瑛碑》一共有三个「秋」字,你比较一下,A这个「秋」字,很清晰,有没有问题呢?最后这捺笔是真书的捺,不是隶书的雁尾,而其他两个「秋」字捺笔比较好。B这个「秋」字,「禾」旁变成了「示」旁,这也是拓碑时没有拓好。C是三个中最好一个,基本保持了原样,但石花多,一般人反而不喜欢。
A,秋
《乙瑛碑》最佳拓本是王懿荣藏本,现在北京故宫,故宫网上有照片,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去查一下。A这个「秋」字,故宫本是这样的,大致反映了原石损坏情况。但你可以看到,捺笔给人挖改了,边线不对。结果有些拓本就出现了这样的捺,害人不浅。
B,秋
B这个「秋」字,故宫本上是这样的。捺笔波势比较完整,但「火」字上部损坏严重,左边的「禾」字也走了样,变成「示」了。注意上面「春」字的捺笔,也是改过的,C位置上的「春」字的捺笔才是隶书的波势,你比较一下就知道。《乙瑛碑》中的还有「奉」字,上半和「春」字一样,「奉」字写法非常清楚,可直接搬到「春」字使用。但C这个「秋」字,捺笔看不清楚了。
《乙瑛碑》
再举个例子,《乙瑛碑》最后「赞曰:魏魏大圣」,「大圣」指孔子,故宫本很清晰。但市面上还有一本,却是「魏魏犬圣」,多了一点,这一点实在很要命,有学生交作业就这样交上来了,你说怎么办?
《乙瑛碑》拓本问题很多,今天讲了几个,好在这字帖重复字多,临帖时有疑问可以前后找一下,多做对比,经验多了,眼光就会提高。
谢谢,下一堂课继续。
本节要点:
· 《乙瑛碑》碑石情况。
· 刻石方法:书丹,摹勒上石。
·
《乙瑛碑》拓本问题。
复习思考:
· 《乙瑛碑》最后有个「无」字,请查一下原来是怎样的,哪一部分是石花?
复习思考:
· 《乙瑛碑》中「经」「玄」等字,这蟠龙势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