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保持自性是人生的大快乐吗(什么是保持自我)

导语:保持自性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创立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文化,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纯真。佛教徒修习佛教文化为了遵照释迦摩尼佛的超越生死、名利、得失等带给常人的一切烦恼(即,解脱),发现生命和宇宙真相,达到“明心见性”。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绚丽花朵,虽然在茫茫宇宙之中,可能是黯淡而渺小,但只要保持自性,都能远离痛苦,享受快乐人生。幼儿没有受到外界更多的欲望刺激,往往最专注于自我感受,无需顾忌地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变得很快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年时期那种纯真和善德将逐渐消失于成年世界,所顾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过度地追逐吃、喝、玩、乐和名利;为了满足私欲,虚伪的外衣慢慢地吞噬了自我的本性,痛苦与不幸由此产生。

远古时代的先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既有先天规划,又有后天的努力与调整,既然我是与众不同的,那就要一心一意成就自己,不必在意他人看法,更不要因为社会成见或无用的“规则”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追求内在的自我超越,是道家文化所具有的传统人文精神。《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是典型的道德人格之一,保持原初状态的赤子之心,以致中和反思自我,归于虚静。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齐一的;主张消除物我区别,消除万物之区别。其实,社会一切矛盾与对立都是一回事,停止有关是非争论,做到忘我,物我之分,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是驱除对比引起心理不平衡的重要法宝。《庄子》又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心胸广博而雅致;有小智慧的人则固执而偏狭,高谈阔论,盛气凌人。那些没有自性的人通常整体穿着华丽的外衣来伪装自己,灵魂被蒙上厚厚的尘埃而不自知,甚至连夜深人静的时候魂魄仍然得不到安宁,等睡醒后身体就会疲乏不堪。这样,受阴阳之气形成生命之躯虽还存在,但也会在郁郁寡欢中衰耗和快速衰退,导致疾病发生甚至生命早逝。人们与外界相抗争,相互损害,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奔驰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一生奔波劳碌,却没有成功,至少要保持心灵的自由,然疲倦困顿却看不见前途或快乐,这不是很悲哀吗?

道法自然

心理浮躁源于现代人对有形东西过分追求甚至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殊不知一山更比一山高。人来自于道,受时势限制,生活其中必须顺道而行,找准定位,持之以恒做好一两件事有意义的事就了不起。这应证了孔子读《易经》的感想“时也,命也”。不管做什么事都应顺天应人,不能躁之过急。《大学》有言,“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只要停下来就预示着在做适合自己的事,目标大致不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一旦目标定下来了,就能够静下心来,不会想东想西,就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智慧是在心安理得时产生的,浮躁是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保持安定的人有会有足够的精力考虑如何更好地做自己的事情,效率更高,容易实现自己成功的目标,就有所得,这就告诫人们做事情要从“明心见性”,发挥自性,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这样就的人生就接近于道。

明心见性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他们都是利用《易经》对宇宙人生进行不同解释,让更多的人遵循自然法则,减少痛苦,快乐人生。

人与自然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