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x射线衍射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导语:X射线衍射分析
发展历史
1895年发现 X射线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发现了X射线通过晶体时产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
1912年 ,小布拉格成功地解释了劳厄的实验事实。清楚地解释 了X射线晶体衍射的形成,并提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 2dsinθ=nλ ,证明了能够用X射线来获取关于晶体结构的信息。
1913年老布拉格设计出第一台 X射线分光计,并利用这台仪器,发现了特征X射线。成功地测定出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X射线的产生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上位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波长范围是0.5-2.5埃。
特征X射线,韧致X射线
X射线的能量与波长有关
X射线的产生源
同步辐射源产生单色性的强X射线源,X射线是利用一种类似热阴极二极管的装置,X射线是高速电子与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X射线的波粒两象性,0.001-10nm。
X射线管剖面示意图
X射线管由阳极靶和阴极灯丝组成,两者之间作用有高电压,并置于玻璃金属管壳内。阴极是电子发射装置,受热后激发出热电子;阳极是产生X射线的部位,当高速运动的热电子碰撞到阳极靶上突然动能消失时,电子动能将转化成X射线
特征X射线的产生
特征X射线,对于W靶的X光管来讲,保持管流量不变,当管电压增大到20KV以上时,则将在连续谱基础上产生波长一定的谱线特征X射线(标识X射线)。特征X射线的特点是,特征波长值是固定的,仅与阳极靶材有关。既使电压继续增大,也只有强度增大而波长固定不变
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理
当一个外来电子将K层的一个电子击出成为自由电子(二次电子),这时原子就处于高能的不稳定状态,必然自发地向稳态过渡。此时位于外层较高能量的L层电子可以跃迁到K层。能量差ΔE=EL-EK=hν将以X射线的形式放射出去,其波长λ=h/ΔE必然是个仅仅取决于原子序数的常数。这种由L→K的跃迁产生的X射线我们称为Kα辐射,同理还有Kβ辐射,Kγ辐射。不过应当知道离开原子核越远的轨道产生跃迁的几率越小,所以高次辐射的强度也将越来越小。
在X射线多晶衍射工作中,主要利用K系辐射,它相当于一束单色X射线。但由于随着管电压增大,在特征谱强度增大的同时,连续谱强度也在增大,这对X射线研究分析是不利的(希望特征谱线强度与连续谱背底强度越大越好)。
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
物质对X射线散射的实质是物质中的电子与X光子的相互作用。当入射光子碰撞电子后,若电子能牢固地保持在原来位置上(原子对电子的束缚力很强),则光子将产生刚性碰撞,其作用效果是辐射出电磁波-----散射波。这种散射波的波长和频率与入射波完全相同,新的散射波之间将可以发生相互干涉-----相干散射。X射线的衍射现象正是基于相干散射之上的。
当物质中的电子与原子之间的束缚力较小(如原子的外层电子)时,电子可能被X光子撞离原子成为反冲电子。因反冲电子将带走一部分能量,使得光子能量减少,从而使随后的散射波波长发生改变。这样一来,入射波与散射波将不再具有相干能力,成为非相干散射。
X射线的吸收
X射线将被物质吸收,吸收的实质是发生能量转换。这种能量转换主要包括光电效应和俄歇效应。
光电效应 :当入射X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时,还可以将原子内层电子击出使其成为光电子。被打掉了内层电子的受激原子将产生层电子向内层跃迁的过程,同时辐射出波长严格一定的特征X射线。为区别于电子击靶时产生的特征辐射,由X射线发出的特征辐射称为二次特征辐射,也称为荧光辐射。
俄歇效应:如果原子K层电子被击出,L层电子向K层跃迁,其能量差不是以产生K系X射线光量子的形式释放,而是被邻近电子所吸收,使这个电子受激发而逸出原子成为自由电子-----俄歇电子。
X射线的衰减
X射线的能量衰减符合一般指数规律,即 I=I0exp(- μLt) n其中, I---透射束的强度,I0---入射束的强度,μL---线吸收系数,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厚度)体积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量,t---物质的厚度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