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的意思(古琴紧弦朝什么方向)
导语:古琴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古琴的常用调式为正调,即一至七弦的首调唱名为:5、6、1、2、3、5、6,固定音名为:C、D、F、G、A、c、d,古称仲吕调,今称F调。
古琴曲十有八九为正调定弦,如《梅花三弄》、《流水》,然古琴曲并非全是正调定弦,如《阳关三叠》、《捣衣》等曲,现代琴人统称这些调式为“外调”。
对于初习琴者来讲,“外调”的定弦并非一件易事,现代一些琴学教材虽然也标明了各种调式的定弦方法,但多数初学者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难以知晓。本文便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加以简单的剖析,以飨初学者。
古琴外调的旧称,五花八门,有称之为“某某调”的,也有称之“为某某均”(“均”古通“韵”)的,甚至还有用与声律毫无关系的个人感受来命名的,如“泉鸣调”、小碧玉调”等。
此处的“某某”,有用十二律代指的,如黄钟调、黄钟均,蕤宾调、蕤宾均等,也有用五声代指的,如宫调、宫均,徵调、徵均等,一种调式,多种称谓,甚至不同的调式有着相同的称谓(如正调与紧五弦均有“仲吕调”之称),其实这均是琴家的仁智之见,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理也。
律吕也好,五声也罢,其实在古代并非有固定的音高,均为相对的一种音阶,所以此处的调也只是一种称谓而已,本非有着实质的“调高”关系,有用心者自可根据上面的提示一一找出各调名称的由来,本文便不做详解。
古代的转调原理多为“十二律旋相为宫”,即以十二个律位分别一种调式中的“宫”(即现在首调唱法中的1),但古琴仅有七弦,且不杂二变,远不如弦钟或编磬等乐器容易“十二律旋相为宫”,所以实际运用上并没有十二个调。
历代琴人通常是先定一调为范(多用三弦为宫的正调),然后以此为基础,或紧或慢琴弦,使此调中的五音分别做为新调中的宫。
为使初学者明白,我暂把古琴的这种调弦方法称为“七弦旋相为宫”,即七条弦分别为做一次新调中的“宫”音。古琴虽有七弦,然通常有二组弦为同声的位半关系(即八度关系),所以“七弦旋相为宫”实质为“五弦旋相为宫”。
此种变调方法在某种意思上类似于民间所说的“五调朝元”,然“五调朝元”常指乐曲的一种变奏方法,而此处则是通过改变宫的位置而得到一种新的调式,所以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然原理类似。
根据五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或紧或慢琴弦,便能得出古琴现在常用的五种调式:
慢角调——C调(一、六弦为宫)
清商调——bE调(二、七弦为宫)
正 调——F调(三弦为宫)
太簇调——G调(四弦为宫)
蕤宾调——bB调(五弦为宫)
另外,像《广陵散》、《大胡笳》等曲又为一些特殊的调式,《琴学备要》一书把其称为变调,笔者也赞同此观点,所以上述调式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另文再议。
如何“五弦旋相为宫”呢?古代琴人总结为八个字:“紧角为宫、慢宫为角”,即以一个调为基础(通常以三弦为宫的正调为基础),把本调的角音紧一徽,变为下一调的宫,如正调变为紧五弦的蕤宾调(正调的五弦原来为角,经紧一徽后即变为蕤宾调的宫),正调变为慢角调(正调的三弦原来为宫,经慢一徽后即变为慢角调的角)。可见,宫、角二音为变调的一个枢纽。
古琴的七条弦中,小勾间里弦九徽与外弦十徵的两处泛音,除宫弦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外,其它两弦此处的泛音均相高,大勾间里弦七徽与外弦九徵的两处泛音,音高也相等,无一例外。所以,根据这两个泛音等高的原理便可以调弦,或紧或松,一一对应,这也是泛音调弦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以一弦为宫(慢三弦)
旧称:慢角调、林钟调、黄钟宫调等。
今称:C调(1=C)。古琴七条弦的固定音名为:C、D、F、G、A、c、d,以一弦的C为1④,故称为C调。
固定音名:C、D、E、G、A、c、d
首调唱名:1、2、3、5、6、1、2⑤
原理:在正调的基础上“慢宫为角”即把正调三弦的宫慢为此调的角。
方法: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风雷引》、《凤求凰》。
二、以二弦为宫(紧二、五、七弦)
旧称:清商调、夹钟调、小碧玉调、姑洗调等。
今称:降E调(1=bE)。二弦原为D,但经紧后变为降E、以二弦的bE 为1,故称为降E调。
固定音名:C、降E、F、G、降B、c、降e
首调唱名:6、1、2、3、5、6、1
原理:两次“紧角为宫”,先在正调的基础上“紧角为宫”为降B调,降B调二、七弦为角(3),故再次“紧角为宫”,将二、七弦紧为新调的宫(1)。
方法:先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再紧二、七弦,使二弦九徽泛音与五弦七徽泛音等高,使七弦九徽泛音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捣衣》、《秋鸿》。
三、三弦为宫即正调
旧称:宫调、黄钟调、仲吕等。
今称:F调(1=F)。三弦为F ,以三弦的F为1,故称F调。
固定音名:C、D、F、G、A、c、d
首调唱名:5、6、1、2、3、5、6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
四、四弦为宫(慢一、三、六弦)
旧称:太簇调、夷则调等。
今称:G调(1=G)。四弦为G ,以四弦G为1,故称G调。
固定音名:B1、D、E、G、A、B、d
首调唱名:3、5、6、1、2、3、5
原理:两次“慢角为宫”。先在正调的基础上“慢宫为角”为C调,C调一、六弦为宫(1),故再次“慢宫为角”,将一、六弦慢为新调的角(3)。
方法:先慢三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再慢一、六弦,使一弦十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使六弦七徽泛音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获麟操》。
五、五弦为宫(紧五弦)
旧称:蕤宾调、金羽调等。
今称:降B调(1=bB)。五弦原为A,但经紧后变为降B、以五弦的bB为1,故称为降B调
固定音名:C、D、F、G、降B、c、d
首调唱名:2、3、5、6、1、2、3
原理:在正调的基础上“紧角为宫”,即把正调五弦的角紧为此调的宫。
方法: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阳关三叠》、《潇湘水云》、《欸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