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怎么读(鲁桓公二年原文对应翻译)
导语:“趾高气扬”之鲁桓公十三年
一、概述:
鲁桓公十三年,《春秋》计用50个汉字,记录了4件事。其中有两件大事集中在二月份,首先是鲁桓公与郑厉公、纪侯相会,但未记录具体相关时间与地点。第二件事发生在二月初三,鲁、纪、郑三国与齐、宋、卫、燕(南燕)四国爆发战争,但《春秋》对此述焉不祥,未书战地。第三件事,记录了卫宣公下葬于三月份,不足诸侯五月葬期规制。第四件事,记录夏天鲁国出现了洪涝灾害。其余记载分别是秋天首月为七月,冬天首月为十月。《春秋》涉及国家7个,分别是鲁、纪、郑、齐、宋、卫、南燕。
《左传》计用250个汉字个,主要记载了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两场战争。春天伊始,楚国伐罗,惨遭大败,莫敖屈瑕身死。第二场战争尽管《春秋》讳莫如深,但据《公羊传》解释及推论,应该发生在鲁国。在二月初三日发生在鲁国的这场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双方,涉及七国,齐、宋、卫、燕(南燕)败绩。《左传》涉及国家多了楚国、罗国以及卢戎。卢戎是第一次进入《左传》。《左传》涉及人物四人,分别是屈瑕、斗伯比、楚武王、邓曼。邓曼是第一次登上《左传》。
二、新增人物:
邓曼:楚武王夫人。
三、地理位置:
罗人:即罗国,与楚同姓,熊。此时罗国应在今天湖北宜城市附近,一说罗人在南山中,一说在罗川镇。
赖人:在随州附近有赖人,另称厉国
卢戎:当地土著,即南蛮。
鄢:此处应指鄢水,而非鄢县,今湖北省宜城市汇入汉江之蛮河。
荒谷、冶父:在荆州市附近有此两古地名。
四、文字知识
1、趾高气扬:该成语出自《左传》十三年对屈瑕的形容。即:「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2、狃:本意是拘泥,因袭。也有习以为常,不愿改变的意思。这里指屈瑕骄傲自满,不听劝谏,已经习以为常的状态。
3、徇:布告。
4、假易:假为动词,有假借、提供、授予的含义;易指轻易、容易之功。二字联合使用,即如今天“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含义,是针对屈瑕大而化之、趾高气扬、骄傲自满的状态。
5、次:次序,秩序。
五、述评
1、鲁国为何面对胜利却讳莫如深?
这一年,《春秋》记载非常奇怪!比如国君相会,一般而言,有时间,有地点,但这年鲁桓公与纪侯、郑伯相会,却讳莫如深!通过《公羊传》我们知道,这次三国国君相会,应在鲁国。这次会晤在二月,却紧接着有齐、宋、卫、燕伐鲁,时间是二月三日,说明这两件事是紧连着的。为此推断,这次战争,多半是因鲁而起。参考《左传》记载,这场战争中鲁桓公多半又掉链子了!这有可能就是鲁国对此讳莫如深的原因。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在郑厉公的率领下大败四国之师,鲁国曲阜难保不受破城之危。齐国应该是这次四国伐鲁的总导演,目的就是为了惩罚鲁桓公对纪国的保护。
2、趾高气扬的屈瑕
屈瑕伐罗,是骄兵必败的典型!《左传》描写屈瑕,铺垫于蒲骚之战,高了于伐绞之战,收官于伐罗之败。屈瑕三战,从谨慎到骄傲,从骄傲到拒谏,展现出了文学铺垫、烘托、对比的手法,期间通过斗伯比、邓曼的出场,进一步强化了文学色彩,把屈瑕的趾高气扬通过委婉的手法展现无遗,也让来自楚国的战场文学让人印象深刻,读起来兴味盎然。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