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满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导语:民族风俗文化之满族(一)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简称满族。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自己民族浓郁的饮食、服饰、歌舞等文化特色。在饮食文化方面,由于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不少特色食品,使得人们流连忘返。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谈谈满足人民的特色饮食文化。
满族美女
一、满族的饮食习俗
入关前满族人的饮食文化是从“引弓之民”到“俗尚耕稼”。一开始,正如皇太极于祟德七年的一道诏书中所郑重宣告的那样,在“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还生活着诸如“使犬使鹿之部,及产黑狐黑貂之地”民,还保留着他们传统的“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当然,清军入关前的满族文化也并不是单一的满族文化,因为东北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朝鲜,蒙古族,俄罗斯族等民族)共存的地区,满族的文化、习俗与生活区域内许多其他成员集群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也可以说满族文化是“土著”文化之一。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火锅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朝入关,使火锅遍及全国,昔日,女真人狩猎野餐时,用篝火烧陶壳、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边吃边烧,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处,都吃火锅,致使大江南北火锅盛行。
满族血肠
满族血肠
二、饮食文化的汉化
据了解,满族由于入关时间较长,与汉族融合的较好,在饮食方面吸收了很多汉族的特色,更加丰富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不过,在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
此外,在饮食器具上变化很大,陶瓷品、金属器成为他们饮食器具的主流。而在关外时,满族的饮食器具相对比较落后,大多用的是木器具。
在礼仪上,又加入诸多汉文化所特有的射影化仪和观念,并使其更为完善。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在社会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这就为满族接受、传播、创造发明,乃至改造汉族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三、满汉全席
随着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逐渐形成。它是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汉全席
四、饮食禁忌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有看家和军事上传递情报的作用。相传,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因追兵步步紧逼,在芦苇荡里被明兵点着的大火包围,幸亏一只狗用自己身上的毛浸水,救了过度劳累睡着了的努尔哈赤。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满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满族的饮食文化是祖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祖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再者,满族人在清朝时期统治中国多年,更使得满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始终发挥着深远厚重的影响。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