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代重视男性嫡庶差别为何到了清代反而更强大(古代男性地位)

导语:古代重视男性嫡庶差别,为何到了清代,反而更重视女性嫡庶之分?

引言:

我国古代的嫡庶之分起源于周代的宗法制度,周朝以后,以嫡长子制为主的继承制度,构成了历代家庭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历史上唐、宋以前尤其重视男性的嫡庶差别,到了元、明时期,这一观念虽逐渐弱化,但仍旧在社会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到了清代,此项制度却反其道而行之,格外看重女性的嫡庶之分。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朝生活的《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说道:可见清朝女儿家也强调嫡庶之分,那么这种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社会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传统观念中,重视男性的嫡庶差别

自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建立夏朝起,我国古代政权就进入了近四千年的世袭时代,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普遍奉行、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体系。

西周初年周公旦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尊卑分明宗法礼制,并被此后的大多数王朝所沿袭。

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儿子的嫡庶、长幼地位差别决定了宗族权利的归属,表现在身份继承方面主要就是首先嫡出重于庶出,其次哥哥重于弟弟。但是在家庭财产分配方面,从唐、宋开始嫡庶差别渐渐淡化,法律都明文规定了、的原则。

由于古代继承制一般并不将女儿考虑在内,即使宋代女子厚嫁成风,分家时也只依照的份例分得为数不多的财产作为嫁妆,因此古代汉民族传统的嫡庶观念都是重嫡子而轻庶子,女儿的嫡庶之分并不十分明显,嫁娶联姻时夫家通常更看重的是结为两姓之好的门第,而并非女子本人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

从历代汉王朝的皇室公主册封来看,皇后嫡女与嫔妃所生的女儿仪制、待遇也并无显著差别,如《明史》记载:

,待遇均为。

同时宗室女子的封号一般也都由父亲的爵位而定,不受生母的位分影响,即女儿只要获得父亲的认可向朝廷请封,就基本上没有嫡庶差别。

二、清代更看重女性嫡庶之分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森严的宗法礼制也发展到了最高峰。从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创造性地建立八旗制度开始就已经确立了严格的嫡庶差别对待分封制,一旗之主均为嫡出儿子,其继任者更是强化了这一方针。

皇太极不但以论军功分封亲王的方式贯彻了皇子、宗室子弟的政策,更进一步将嫡庶身份作为皇女封爵的重要依据,前所未有地规定(《大清会典》)。

整个清代共三十六位皇女的授爵册封几乎都贯彻了皇太极制定的嫡庶原则,被封为固伦公主的二十一人中,嫡出皇女九人,皇帝生母所生四人,和亲蒙古的庶女五人,因格外受宠而破例提升册封等级的仅三人。

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不仅名号不同,更在地位、礼仪、俸禄待遇等方面实实在在地显著体现了嫡女远比庶女尊贵的事实。

然而,从康熙年间开始,皇子按嫡庶差别授爵的原则开始松弛改变,乾隆年间则彻底按长幼次序而非嫡庶出身封王。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影响下,社会上也就日渐形成了更加看重女性嫡庶出身的风气。

三、清代为何弱化了男子的嫡庶身份

《红楼梦》中饱受庶出身份困扰的三小姐贾探春深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否则就能走出家门开创一番事业,由此可见清代立国之初严格的嫡庶之分,在入关之后受到汉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男性不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

从《大清会典》来看,康熙一改按嫡庶封爵的原则,要求,全凭皇帝喜好封赏;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成年皇子只要本人及其生母无严重过失,无论嫡庶均能依长幼次序封爵以彰显尊贵身份。

同时,虽然历代王朝坚持的传位原则,但是皇室总会由于各种原因嫡长子、嫡子缺失,实际上有不少庶出皇子继承皇位,清代也不例外。但是不同于汉族王朝受制于传统宗法礼制,从顺治皇帝开始,庶出皇子即位后出于对孝道理念的推崇,实行提高生母地位的独特体制,首次从礼制上实现了生母、嫡母并尊,皇帝原本的嫡庶出身至此在事实上并无差别。

而在宗室内固然一再强化了嫡庶区别授爵制度,贵族男性实际上的晋升途径却非常多元,除了袭爵,还可以通过练武从军、读书应试等不同方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对于男性而言,清代沿袭了此前渐渐弱化的不在意嫡庶出身的社会风气。

四、清代宗室看重女性嫡庶身份的功利意义

不同于清代立国之初公主册封的嫡庶分明,宗室女性的嫡庶之别是在入关后渐渐被重视起来的。据《大清会典》记载,由于康熙认为:

因此下令宗女也按嫡庶出身不同而差异化授爵。

同时,虽然在乾隆年间皇子的授爵完全形成了按长幼次序而不按嫡庶出身的封王标准,然而这一时期却针对宗亲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强化了宗室内的嫡庶有别的观念。清代由此确立了独有的特殊嫡庶区别授爵制度,将宗室子弟出身分为嫡长子、嫡子、侧室所出庶子以及媵妾所出庶子四大类,旨在强调嫡长子在诸子中的崇高地位。

这些细致的礼制划分意味着宗室内嫡出子女的优势地位,也进一步向上深化了妻妾地位的嫡庶有别。正妻作为嫡母在家族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和巩固,从而在各种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由于正妻的地位变得格外重要,因此旗人自然就会格外看重正式娶进门女子的嫡庶身份。

此外,清代实行大异于其他朝代的制度挑选后妃,满、蒙、汉八旗官员及军士壮丁家中的十三至十七岁的女儿都有可能成为内廷主位的皇妃甚至皇后,或者通过指婚高嫁给皇子、皇孙、亲郡王、亲郡王之子。末代皇帝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也曾提到过,满族未嫁姑娘无论嫡庶在家地位都很高,日常用度待遇并无明显差距,一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养,颇具才干,只是出嫁时会深受嫡庶出身影响。一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那样。

同时,满清贵族实行满汉不得通婚的祖制,各家族内部世代通婚,出于血统的考虑,也会格外看重正妻的嫡庶出身。在皇亲宗室的各方面政策影响下,清代社会看重女性嫡庶之分也就蔚然成风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的统一政权,从立国之初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嫡庶礼制,并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大力执行,尊崇嫡出子女实际上也就是维护正妻的崇高地位,赋予其更大的权利。

随着入关后满洲贵族不断,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影响后嫡庶之分的规定几经变化,男性最终因晋升途径多元而渐渐不再受到嫡庶出身的束缚。然而对于女性,无论是皇女还是宗女授爵,整个清代都坚持执行了彰显嫡庶差别的封赏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了整个社会议亲时特别看重女性嫡庶出身的观念。

这也导致了原本就几乎只有出嫁这一条出路的女性提升社会地位的空间更加逼仄,除了有条件参选秀女的女子有可能不受嫡庶身份影响而高嫁外,很多庶出女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红楼梦》)之类的喟叹。

参考文献:

1、《明史》

2、《大清会典》

3、《清史稿》

4、《红楼梦》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