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讲的道(老子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导语:《老子》日记十四章:道是什么?道的特点和运行方式
一、题解感悟
道是造物者。是万物的来源、归宿与庇护所。
生命既然存在,我们就要给他寻找一个依托,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安顿。
《老子》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验证,我愿意将我的生命安顿于“道”。这是信仰,有“迷信”的成分,但我的心却也因此安顿宁静。
道超越感官和空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正因为道的至大无外,所以我们无法用感官去感知;正是因为道的至小无内,遍布于万物之中,所以虽然看不见,听不到,道的功用却无穷无尽。
反向运行回到原点是道运行的法则。
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没有一直强大或虚弱下去的事物,只是我们要学会从道德经中去辨别物何时“壮”,何时“极”,也就能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二、版本勘订
1、中华书局《老子》汤漳平、王朝华 译著版(简称汤漳平版《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东方出版社《傅佩荣译解老子》(简称傅佩荣版《老子》)
同上。
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老子古今》 刘笑敢 著(简称刘笑敢版《老子》)帛书本&竹简本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三、版本差异
执今之道还是执古之道?执古之道还是执今之道,在理解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执古之道就是古即有之的道,执今之道就是运用现在能理解掌握的道,用今,更能体现探求的递进关系,今之道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古之道又如何执,且,道何分古今?
四、名家注解
1、汤漳平:
能够知道宇宙的本始,这可说是“道”的规律。
2、傅佩荣
人要如何面对、因应、处理当前一切具体事物?答案是“执古之道”,如此将不会执着于现象世界的得失与变化。
3、刘笑敢
本章总述道之超越感官和空间的特点,视觉、听觉、触觉都对他无效。它浑然一体,无可分析,无可辨别。无上无下,无前无后。自古即存,作用于今天。
五、语意推演
1、关于道的直接描写还见于:
本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25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jiàn),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2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2、今译
视之不见的事物暂且名为微,听之不见的事物暂且名为希,搏之不得的事物暂且名为夷,这三种事物没有办法深入探究,所以让他们混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一啊,其上不清晰,其下不昏暗,细细探寻啊,实在没办法描述清楚,最终返回到无形之物的状态吧,这就是所谓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形象,是谓恍恍惚惚,想跟随吧,找不到他的后方,想迎上去吧,找不到他的前方。运用现在掌握到的道,来驾驭现在的有形之物,以此了解过去宇宙的本始开端,这就是道的纲纪。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