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导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感受伟人的豪情壮志。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wǔ sà]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态势,但是国家领导权的问题尚未确定。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起年少求学及领导革命斗争的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康辉、方明朗诵。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是用哪个字领起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两阙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分别由“看”“忆”字领起。

三、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明确】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2、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这些名词就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呢?

引入意象:1.“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2.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3.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注意:不是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意象,只有代表着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象才叫意象。

意境: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氛围,它通过意象或意象的组合表现出来,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意境考点及变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阔 苍茫悲凉 闲适恬淡 清新明丽 高远深邃 悲凉哀伤

淡雅幽远 萧疏凄寂

3、在本文中,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1)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2)炼字传神。“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4、上阕中的意象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 )湘江秋景图。

5、面对如此的湘江秋景,诗人心情怎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怅”---失意,不畅快。这苍茫大地的盛衰浮沉,该由谁来主宰呢?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上阕小结: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赏析下阕

1、下阕由哪个字领起?词的下阙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可用原句回答)?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明确】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点明革命者的年龄气质及相互关系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们的精神状态: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们的战斗行动: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针砭时弊;蔑视大官僚,大军阀。

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样理解?

①不是单纯的记叙中流击水一事,而是对这群敢于“中流击水” 、能够“浪遏飞舟”的青年的赞扬、肯定。

②表现作者对于青年一代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自信与乐观的革命情怀,也体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豪情壮志。

下阕小结: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 。

3、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4、思考讨论:为什么要把这篇作文放在第一课?

五、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洁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