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选官这个人提出了五条标准现今是什么(古代怎么选官员)
导语:古代如何选官?这个人提出了五条标准,现今的人都很难达到
历来,官员选拔都是国之重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位置越高需考究的越仔细。
战国时期,魏文侯就曾因该提拔谁为相,而问计于朝廷重臣李克。世人多以李悝和李克同一人,经考不确。李克为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卜子夏的弟子,魏武侯时期任中山相。世间多为流传的《法经》也并非李克所做,乃李悝所做。
一日,魏文侯在接见李克时,问他:“先生先前曾教导于我,若家境贫寒,需要一位良妻相扶,而国家纷乱,则需要一位良相相佐。如今,我有二人可供选择,其一为魏成子,其二为翟璜,该选谁为一国之相呢?”
事关国之大事,李克一开始不敢妄下断言, 回避道:“臣曾听说,位卑者不该去考虑尊者所考虑之事,疏远者不该去考虑亲近者考虑之事。臣今在体制以外,不敢当命。”魏文侯见此直接说道:“先生不必推让,直言便好。”
于是,李克给出了以下足以流传百世的“五观”法:
一、居视其所亲;
此处的“居”可将其理解为所处的地位,亦或是所居的住所。了解一个人,我们需得看当他处于一个特定的地位,与什么样的人亲近;或看他居住在什么环境当中,与那些人往来。这一点明确的表示,看一人绝不要被其表象所惑,而是应该深入考察了解。
所谓“人与群分”,去了解他所交往的都是怎样的人,是达官显贵?还是巨商富贾?亦或是三教九流、平民百姓?这比调查他本人的生平事迹,更能看出其本质,不仅是因为“近墨者黑”,还能够表现其人若执政、所代表的是那方利益。
比如,他所交往的皆为达官显贵、巨商富贾,那么,这人上位后,自然是这权贵豪强的代言人。如果,他平日接触的除了上层人员,更多的是普通平民百姓,那么,他一定会从各个方面为民众考虑,而不是被人轻易左右。
二、富视其所与;
富贵之人,看其是否愿意给予。对于已经致富的人,看他是否愿意拿出一部分财富来给予社会、给予贫困之人。这在古代社会是经常被强调的,身处同一时代,有人能力强,有人机遇多,有人社会地位高,这些人大多都不缺物质财富。
与之同时,同一大环境里的另外一些人,就有可能享受不到这些,生活自然也会变得贫乏。如果,所有富者都牢牢把住口袋不放,甚至,为了充实自己的钱包而不择手段,为富不仁,贫者越贫,且贫者人数还会不断增加,如此社会,又何以能安定长久呢?
相反,如果富者可以帮助贫者,把助贫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兼济天下,人人共享欢乐盛世,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持久。
三、达视其所举;
此处的“达”所表达的含义,十分广泛,主要有两个:
其一,我们将其理解为“通达”,有学识通达、事理通达、心胸通达等,是其自身素质、能力的定位。学识浅薄、文理不通之人,自然难以佐以朝政。如若不通晓事理,做事缺前少后,朝令夕改,自然难以以理服人,还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一人若是心胸狭隘,为一丁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难免会意气用事,考虑不甚周全,何以治家治国。
由此可见,要做到“通达”实属难得,同时,这“达”绝非是区区口边之言,最重要的是看起行为举止,以此观其是否是“通达”之人。
其二,可以将其理解为“发迹”,是身份地位的变化。当一个人发达上位后,看其所举荐之人如何,以此判断这个人的私心、大局观。
四、穷视其所不为;
这里的“穷”并非是指贫穷,而指“穷尽”,一个极端的状态。当一个人身处极端状态时,看其是否能够固守本心、坚守底线,而不作出伤天害理之事。
这种极端状可以是手中权力极大时,此时,观其能否做到慎独,自我控制,不作出监守自盗之事。也可以是面对巨额财富时,是否能做到不义之财毫厘不取。还可以是处于极度危险的情况,能否从容面对生死,而非牺牲无辜之人苟且偷生。
五、穷视其所不取;
当一个人身处贫穷境地,是否还能克制自己,不偷不抢,不为区区斗米折腰。身处困境,有人不能坚守底线,经受不住考验,德行败坏,做出偷蒙拐骗、甚至谋财害命之事。这与孟子所提出的“贫贱不能移”,有异曲同工之处。
李克的一番话中,虽没有豪言壮语,华丽辞藻,但是,却是鞭辟入里、字字珠玑。其中,说到了既要考量人的能力,又要重视其品德;既要了解平时表现,又要了解关键时刻是否有急智;既体现了其本质的原则,又兼具了“选择决定本质”的现代存在主义思维。
这五条准则是为魏文王选择相位人选提出的,所以,本质上维护的还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当然,抛开这点不说,这五条标准,即使是在如今这个社会的某些情况下还是非常实用的。毕竟,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指定的标准,只有按照标准进行,才能让事情得到更好的发展。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李克阐述的这五个方面,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魏文侯是一国之君,很明白李克所说的话,便说:“多谢先生,您先请回,丞相的人选我已经定下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魏成子有丰厚的俸禄,但是,他只把少量的钱花到个人家庭上,大多数的钱都花到了外边,比如:聘请知名老师,结交良友。当时,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就被邀请到魏国讲课,田子方、段干木也投到了魏成子的门下,而魏文侯也尊称他们三人为老师。
由此可见,魏成子是一个尚贤之人,他不惜为贤能之人花费大量的钱财,从这一点,就说明他不是一个自私之人。他的心胸和格局,足以担当起一国宰相。
参考资料:
【《史记·魏世家》、《资治通鉴》、《吕氏春秋·适威篇》】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