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离职再创业 李咏张泉灵马东在追求什么
央视主持离职再创业 李咏张泉灵马东在追求什么:如果说1994年主持《正大综艺》的杨澜离职央视,引得观众群情沸腾、百般不解的话,那后来李咏、崔永元、邱启明、刘建宏、白燕升、王涛、张泉灵等一系列央视人的离职,越来越为人接受。
不管是为了追求自身发展,还是不想生活一成不变,抑或是为了经济原因,央视人的离职恰恰透视了时代的变革和人们追求目标的改变。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主持人李咏、原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张洁等离职央视人和央视内部人士,试图通过这些离职人的新追求和遇到的挑战,及未来构想,来揭示媒体行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
马东
原因
一成不变是媒体人的死敌
“从我很喜欢看你的节目,到我妈很喜欢看你的节目,很快就只有奶奶爱看我的节目了。这就是我离开央视的原因……”——张泉灵在央视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士分析,近几年兴起的电视人离职潮,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高度行政化的机制,对个人的收入和发展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促生各种机会,让电视人能够大胆试水,不怕犯错。
“其实现在互联网从电视台挖人,让我想到17年前《东方时空》、新闻评论部创办时,把全国各地有新闻理想、新闻抱负的新闻从业人员挖来央视,当时被挖过来的那些新闻人也是三倍年薪,跟现在一样。”
那场自上而下的新闻改革,不仅促成了《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这些央视金牌栏目诞生,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投身央视平台。“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电视直播技术作为新闻技术领先的一种传播方式,开发了早间新闻的优势和红利。深层次上,是因为新闻部的制片人制度,开放了政策的灵活区域。有灵活的用工制度,才能容纳进来更多的人。”
而现在互联网的反应迅速和市场化形式,不管从体制、机制方面,还是工资收入上,都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吸引力。该知情人士坦言,离职央视的几位知名主播在台里的工资收入并不是特别高,跟其实际的品牌价值差距很大。
“虽然央视品牌培养了这些主持人和记者,但这些主播在市场上的商业价值,是远远超过工资收入的。”对于有勇气、有想法和能力去创新的电视人来说,市场环境的宽容度和接受度,更有吸引力。
这位知情人士还分析:“很多出走的电视人做的内容,所用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跟传统电视是类似的,但在传统媒体的行政机制的架构里,容错率太低。商业媒体好的地方是它有资本力量,有尝试的空间和灵活度,可以让你去试错。”
张洁
张洁:想做出更好的电视剧
从1993年进入央视加盟《东方时空》担任《东方之子》的编导,后调入另一档名牌栏目《新闻调查》任编导、制片人,再到2009年8月担任评论部副主任,后又在央视的电视剧管理中心担任项目部副主任,张洁在央视一待就是23年。
去年1月,张洁从央视辞职。已经50多岁的张洁,笑称自己是“从央视辞职年纪最大的人。”到了这个年纪,发现生命即将到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再不折腾,这辈子就这样了。”张洁在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抓一些现实作品的创作,做了将近四年,最后在项目部副主任这个位置上辞职。
其间,他看了大量的剧,不开会的话一天十集以上,也有一天看十九集的时候。那个时候,张洁怀疑:“我们每天看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吗?国产剧中有大量的重复,有时缺少创新,甚至没有精神追求,就是拼在一起的故事。
2011年我到央视电视剧频道,那个时候央视已经不像以前了,好戏也抢不着,远离市场化运作。在电视领域最能感受到市场冲击。”
在张洁刚辞职的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联系过他,也有公司找他做高管职位。他拒绝了这些邀约,因为“怕做的东西不是心之所想,想做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
张洁离职后,没有再从事和新闻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创业,做影视,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做事情。“更好的东西(电视剧)在哪里?”他想尝试一下。
李咏
李咏:长时间一个环境工作感觉疲劳
李咏曾一度以其幽默、机智的台风刷新着央视的形象。在他身上,大家看到央视主持人也可以对着镜头挥拳头、比手势,可以不用“播音腔”。他曾有一句名言,“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李咏身上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感,喜欢他的人认为他风趣幽默,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过于张扬高调。
2013年,李咏从央视辞职。李咏说,辞职这事他真的不纠结,“当时有很多人不明白,他们说谁也没怠慢你,我有些朋友也说:不至于(辞职)吧?”在外界看来,2013年时的李咏依然是央视最一线的主持人。李咏说,其实他从2007年就有“这个贼心”想要“换一换”。
谁都没有对不起他,他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对不起自个儿。“长时间在一个环境下工作确实会疲劳。因为未来三天发生的事我闭着眼都能知道,确实没劲。”
决定辞职后,李咏最先和哈文商量,哈文很支持他,“我本来是个很难说服自己的人,我身边的人支持我,我就会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张泉灵
张泉灵:惧怕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我在央视干了二十年主持人了。对央视我一直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我也想提高,我想有新的追求。”4年前,名嘴白燕升在离开央视时,对媒体这样表述。
目前在做自媒体的前央视主持人王凯对媒体承认,央视这个平台的确给了他大量的积累,人脉、名气等。可是,当人能够窥见未来自己的最高点,而那一点又对自己没有诱惑时,生活即刻就变得有些乏味了。“不知道能不能攀到最高点,而那个最高点自己也没多大兴趣,就想要换一种‘活法’”。
女主播张泉灵面临的困境与之相似。2015年9月,她发了条长微博,解释自己离职。对于为什么离开,“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在上周播出的网络综艺中,张泉灵再提起离职原因,表示“不希望一成不变。”“从泉灵姐我很喜欢看你的节目,到我妈很喜欢看你的节目,很快就只有奶奶爱看我的节目了。这就是我离开央视的原因……但回过头看18年的工作经历,我一点也不后悔。”
现状
内容独立供应商最多
张泉灵和郎永淳进入创投领域
出走的央视人一是进行相关产业资本运作,以张泉灵和郎永淳为代表,以投资人的身份连接资本跟内容。张泉灵进入创投领域,成为紫牛基金合伙人。郎永淳目前担任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以及胖猫创投合伙人。
其次,是内容独立供应商。据统计,目前活跃的电视内容制作公司中,90%以上是从体制内出来的电视精英创业成立,或由从电视台离职的高管担任ceo。另外,还有人进军网络综艺。比如马东创办米未传媒,推出《奇葩说》、《饭局的诱惑》等节目。
去年8月,曾经的央视春晚(在线观看)总导演哈文带着她的创业公司酷娱影视在北京亮相。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由李咏主持、与优酷联合推出的网综《偶像就该酱婶》。
这位传统电视人,谈及转战互联网时的突围,用三个“更”字强调:“更用心、更用脑、更努力,这很痛苦,但你要学会享受。”
张洁很想拍“新闻ip”题材
25年前,张洁在西双版纳拍过一个纪录片,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新闻频道做《新闻调查》看了很多糟糕的人和事,更想念西双版纳那个纯净的地方。
去年年底,张洁作为制片人的第一部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西双版纳开机。该剧的核心主题是生态保护,故事讲述了上海小伙子来到西双版纳,发生的爱情故事。
在张洁看来,他想做的影视作品,共同灵魂都是“真实”,反映现实、反映当下。除了电视剧,他还希望可以做“新现实电影”项目。
张洁感兴趣的电影也都是现实主义电影,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
在央视做新闻20多年,各种各样的选题几乎都涉及过,他想把虚构和非虚构题材连接起来。“做《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有很多现实新闻资源,很多社会现实案例,所有社会问题基本都被我们研究遍了”。
张洁对非虚构题材很关注,包括最近新兴的“新闻ip”,“比如近期的奥斯卡电影《聚焦》,还有《太平洋大逃杀》,都是很好的题材。”
张洁认为,自己做现实题材有优势,“三十几年做深度报道的阅历,我们对中国社会很了解。这些熬出来的阅历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资源,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李咏活跃在主持一线,涉足网综
与其他央视主播离职后纷纷选择加入创业大军不同,李咏依然活跃在主持一线,主持了各大卫视多个节目。去年8月,他主持了第一档网综《偶像就该酱婶》。
2006年的李咏也许不会想到,十年后的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巨大需求量以及广泛接受度。《偶像就该酱婶》是李咏主持的第一档网综,节目中,李咏和嘉宾们开着尺度颇大的玩笑,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有“戴着脚镣跳舞”的感觉。在李咏看来,主持电视节目和网综并没有太多不同。
挑战
条条框框没了,不要自嗨要互动
在如今这个小鲜肉+ip通行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中,张洁想做现实题材,市场前景是最大的挑战。但他坚持,“艺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呈现真实,揭露真相。这也是对新闻人的要求。魔幻、穿越题材我是不会做的。”
曾担任《幸运52》和《非常6+1》节目导演的邹蕾在哈文的带动下,离开央视投身网综。她告诉新京报记者,离职前后做内容有如下区别:“就像写作文一样,给你一个方向去写。在台里可能是写议论文的方式。出来了反而空间大了,不用去考虑什么东西不能说,首先要想说什么东西有意思,这也是一个挑战。就像孩子学习以前有条条框框,但是现在,这些条条框框没有了。”
做网综,李咏是第一次,他将做这件事的理由归结为“有意思”。“万事万物你都要先接触一下,再去判断它有意思还是没意思。”做完几期后,李咏感受到了网综的乐趣,“我不累,没有紧箍咒在头上,就是个野猴子,前期可以信马由缰一些,反正有后期再操作。”
之前李咏从不看自己主持的节目,“但‘酱婶’我看了两遍,看完我觉得,我还可以再纯粹一点。”第一次做网综,多少还是会有些老习惯改不了。“我尽量做一个让大家看得惯的人,不是外在的发型、着装,而是,你别装。”
网络作为互动性极强的播出平台,李咏也做好了“被吐槽”的心理准备,“之前多多少少会觉得,我这么精心准备了你们怎么能说不好呢?但现在,我觉得大家怎么说都不过分,你以网络的传播方式去播出,你当然要去迎合。”
这个过程不容易,追随哈文的邹蕾也坦言:“以前有经验的优势,但出来之后发现没有优势。做网综之后就会发现学了太多,太多你听都没听过的词语,工作方式,思考的方式。”她表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弄清互联网的“观众思维”。
“我们当时觉得做电视也是观众思维啊,但他这个观众思维,比那种要求更赤裸裸。比如说,做节目我们碰到一个选手,导演设计了一个点觉得很兴奋,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但电视导演在创作思维上很容易自嗨,但实际上,所谓的网综观众思维,是要紧跟观众的互动。”
搞艺术的要挣钱,大家都在摸索
对于另外一些电视人而言,从甲方突然变成乙方,跟客户打交道也成为一门学问。2010年底,制片人杨智帆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北京卫视,如今,他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冷眼看电视”,但谈及转型的过程,他感触良多。
“我刚刚有公司的概念时,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是很陌生的。因为都是做内容出身的人,谈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从节目好不好看作为出发点,但是把节目作为产品之后,就要考虑到这个产品能否挣钱,如何挣钱。”
对于在体制内仅仅专注在节目本身的电视人来说,了解市场的规律并不简单。“体制内的工作牵扯到的事情相对比较少,制片、后期、录制棚都是配备好的,走预算就行,台里的制片人不关心广告的部分,只需要管预算。
这档节目的冠名、赞助都是归台里广告部统一管理,不会直接接触客户。”以前从来不看财务报表,到现在边干边学,杨智帆笑称:“要知道这份钱是怎么来的,归属是什么。但天天搞艺术创作的人搞数据,会崩溃。”
目前,很多制作公司都缺个岗位——商务导演,在杨智帆看来,这就是个类似转换器的角色,既得懂节目内容,有话语权,知道某个环节和设计能否达到客户要求,又得懂商业语言。
“从体制内出来的传统电视人,大多数往往很难驾驭商业语言,不知道客户的思维是什么。因此,商务导演很难找。这种工作现在大多都是由公司老板自己去跑,可能他也不是特别专业,但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摸索。”
未来
电视人离职,在杨智帆看来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制播分离未来的一个结果。以后,电视台很可能不再大规模去制作节目,而是将制作完全交给市场。转型的成功率有多少,还是需要时间印证。这需要自我迭代,自我更新,也是自我成长。”
而仍在央视工作的内部人士也坦言:“离开央视的人到底怎样也是在摸索阶段,压力和发展空间在后期可能会更明显。将来的趋势是:在电视台内工作稳定,但收入相对低一些,管控相对严格。在外面,空间大,工资高,但风险也大。走不走只是职业选择,不论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