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中的教育情怀是什么(诫子书的教育意义)
导语:《诫子书》中的教育情怀
古人教子多以书信这种形式呈现,寄托为人父母者的爱子情怀。读两篇《诫子书》,深感古人教育子女的情怀。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主敬、求仁、习劳。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诸葛亮以自身一生的经历讲给儿子“修身”“立志”“治学”的重要性。
“静以修身”,作者以“静”字讲出“修身”的一种境界。修身在静,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在静。那就是不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一个人要成才、成事,在于修身养德,在于不受任何诱惑和干扰,更不能在求学治学上有任何的急功近利思想。
“俭以养德”,人重要的修养就是养德,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但不能懒散奢侈,要恭俭才能养德,德诚,则事可做。
“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在讲修身之后,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治学,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如孔子所言“博学笃志”。但立志最忌怠惰、急躁,故而说“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篇《诫子书》虽短短的几十个字,告诫儿子成才的三个条件就是:淡泊、立志、惜时。也就是从小注重修养、从小要立志。观点明确,层层嘱咐,殷殷希望。
曾国藩的《诫子书》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他的家书也是留给后人的文化大餐。这篇《诫子书》是曾国藩临终前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也是他的遗书。
在这篇《诫子书》中,曾国藩从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个方面讲修身、处事之道。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修身首要之务实修心,修心要慎独。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作者强调修心的重要性。这与诸葛亮“静以修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教孩子、教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修身养性,也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我们现在教育中必须学习的教育思想。教育首要教给人做人。
主敬、求仁、习劳,这三个方面是讲治学做事。做事、做人要有美德,处事要勤,莫要懒惰。这与诸葛亮在《诫子书》的“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讲的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教育中可以采取很多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好好学习,但如果不交给学生:惜时、勤奋。那也是很徒劳的事情。
读两篇诫子书,感触颇深。这是对我们现在的家长,也是对我们现在老师的一种启示。凡教育,须先教人做人,培养习惯,培养品德,教给立志,这样,才是让孩子、让学生好好学习的根本。
我们不要总把教育盯在培养人才山,我们要把教育放在培养对社会、对家庭、对国家游泳的人才山。这样的人才需要:养德、修身、明志、慎独、求仁、习劳,也就是品学兼优、理想坚定、责任感强的人才。
我也希望摒弃功利主义和说教的教育,让我们真的比古人更有更宽广的教育情怀!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