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诫子书》启示录内容(诫子书的启示是什么)
导语:千古名篇《诫子书》启示录
我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到近现代的贤者,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养成了良好、高尚的道德品格,名垂千古。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虽短小精辟,言简意赅,但语重心长,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体现慈父的殷切关怀和智者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这封家书把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诸葛孔明先生在家书中对戒儿子,要在淡泊宁静中修身养性树立高尚的“品德”,要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能荒唐急躁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成于“静”,败于“躁”,这封充满智慧的家书,浓缩了孔明毕生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和学术思想,读来叫人深省,对我们现代人治身养性也大可借鉴。
这样一封千古名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下面我逐句分析和解读。
第一 宁静
静以修身。一个人要静下心来,修养身心,不断反思自己,要学习体解真知,身心只有在宁静中研究探讨。
第二 节俭
俭以养德。一个人如果追求奢侈生活,就会物欲无限膨胀,爱慕荣华富贵,必定会私俗膨胀,为达目标不择手段。以至于“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所以古人说“有德者皆由俭来”。崇尚节约,量入为出,不要使自己成为物质的奴隶。
第三 哲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必须清淡寡欲才可以确定正确的志向,必须寂寞清静身心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一个人要有人生规划,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第四 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一个人的才华来自于学习,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只有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才可以,如果三心二意,心有旁物你怎么学得进去?
第五 意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学业。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决心和毅力非常关键,缺乏了意志力,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最终半途而废。
第六 修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消极懒散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所以一个人不能心慵意懒,也不可以急功近利。
第七 珍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又怎么来得及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光飞逝,一个人如果不珍惜生命,不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最终被社会淘汰。
结语: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生活节奏加快,数字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追求“快餐”式文化。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德,坚定自己的意志,关注自己的言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断地向着美好生活前进。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