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阅读答案(《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导语:高考诗歌阅读指导(三十)《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蕴藉的抒情诗。
B.首联中“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作者以此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
C.诗人在颈联进而抒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上下句对偶不求工稳,但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2.《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说诗人不仅要内心有诗情,还要把情感传达出来。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感传达出来的呢?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是一首含蓄蕴藉的抒情诗”错,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所以这应是一首直率的诗。)
2答.①用典。“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②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更能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③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用“黄金尽”直接表达自己此时困居长安,穷困潦倒的窘迫。
④借景抒情,作者借“凉风”“蝉鸣”等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此诗多地选为模拟题,设题上有不同。该诗解读较多,这里只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解读。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题目的意思是,在秦中因秋而感,把此感慨寄给“远上人”。必须理解题目中的“秦中”“远上人”的意蕴。注释给出,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由此可见,是在唐都长安因秋而感,寄给一位僧人朋友。在京城,在秋天,特殊地点,特定时间,给僧人朋友诉说心情。那么大意,我们应该想到说什么了,但一定要结合诗句。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常欲卧一丘,但苦于无资。很显然,“一丘”“三径”意思相近,都是指山林野外,注释对“一丘”做了注解,“三径”,陶渊明诗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应该都熟悉。给僧人朋友说这些,也正是僧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表明自己隐逸思想的。然而“苦无资”,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处境和现状。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非吾愿北土,怀我东林师,这样调整语序,意思就明白了。并非想在北土,只是想我东林的僧人朋友,远上人。承接了上句,照应了题目。想念东林的僧人朋友,想归隐好理解,那么,为什么“北土非吾愿”呢?注释③北土:指秦中,结合注释①,“北土”亦“秦中”,这里是京城长安,是众人向往之地,更是读书人追求功名之地,这里可以做官,那为什么不愿呢?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燃桂,烧火做饭的“薪”如同燃桂,消尽自己身上的“黄金”,雄心壮志随年龄慢慢衰减。这句回答了上句“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最大障碍是“黄金燃桂尽”的句意,其实这句是个典故,《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当然,知道“米珠薪桂”这个成语,一切迎刃而解。这里说明了居于“北土”代价太高,自然也说明了此时的贫穷状态。“壮志逐年衰”,意思就宽泛了,可能是才华不足,没人提携,官场黑暗等,是指仕途坎坷。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天晚凉风起,由题目的“感秋”知,此“凉风”是“秋风”,此“蝉鸣”是秋蝉的鸣叫,此景更加悲伤是顺理成章的。照应题目收束全篇,表明情感。
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表达了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本诗用典较多,但根据字词的基本意和少量的注释理解诗意还是有“抓手”的,这也许就是高考诗歌阅读指导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