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摆渡人》视听很娴熟、流丽显然不是新手的作业

可能因为太不关心时事,最近几次进院线的结果都是为影片一边倒的评价感到惊讶。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回避评论带来的先入为主印象,或者营销过程的热点效应,可能比躲开剧透更有必要,却也更难实现。

悬念不是电影的全部,但更大的范围内,电影仍是造梦的艺术,拒绝入梦,大多数主流电影都已经没法看了。

《摆渡人》视听上的娴熟、流丽显然不是新手的作业,讲真,这种摄影、剪辑、美术、场面调度的水平,国产商业片有几部拿得出来?

至于《摆渡人》到底是不是烂片?烂的标准因人而易。但它放在今天的国产爱情片洪流里,算不上最下品,相比于王晶出品之类香港合拍片,吃相也并不难看。

圣诞档的两部电影里,张嘉佳和景甜有点像,因为拿到了似乎“不该是自己的资源”,成为某种阴谋论层面上的反派代言人——这可能是第一次,创作背后的资本张力 忽然引发了内地观众如此大的愤怒。

实际上,成片出来之后,电影到底是张嘉佳还是王家卫拍的,是张嘉佳绑架了王家卫,还是狡猾的王家卫像《师父》里的情节一样推张嘉佳出台顶锅,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电影剧本的羸弱之处和张嘉佳的小说如出一辙,但影像和情绪里又处处是王家卫的幻影。

《摆渡人》不是香港电影,却又像足了香港电影。这可能也是香港优先场赞声不少,内地口碑却大势难挽的原因之一。

在最早的一版预告片里我们可以看出“迷影”的意思,但成片帮助我们明确的是,《摆渡人》不是一部具有“迷影精神”的电影,它重复、甚至更加夸张地运用了香港电影里常见的“戏仿”手法,完成的是纪念泽东25周年的使命。

贯彻全片的经典电影、流行文化元素,从《碟中谍》到《总铺师》,白裙梦露到灌篮高手,又或者《喜欢你》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杂糅在一起包装出一个异想世界,其中倾注的迷恋,是张嘉佳的电影梦,和王家卫的蓦然回首。

那么多借鉴和用典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王家卫过往创作的借尸还魂与任性呼应。

不单“摆渡人”梁朝伟在墨镜王的情感史诗里再次变装重生,连第一次合作的其他演员身上都从妆容、表演、角色设定等多个方面,刻意做了召唤时代回忆的处理。杜鹃模拟林青霞,张榕容模拟王菲,调换位置,和梁朝伟、金城武一起,讲述了一个“南京”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过客们的情场遭际风水轮流转,但核心角色仍然在理想化的回忆里,做着“天下无双”的坚持。

我们甚至可以从angelababy脸上看到年轻张曼玉的苹果肌和懵懂,从熊黛林的媚眼与大波浪里,回想起叶玉卿的风骚脆弱。

《摆渡人》的叙事结构惹人争议,但仔细想来,却和《一代宗师》如出一辙——它们皆采用了一种以个体辐射众生的、反单线性的“扇面”结构。

《一代宗师》是以叶问之眼,辐射整个逝去的武林;

《摆渡人》是以陈末之眼,为都市畸零人投注温暖;

而叶问=陈末=梁朝伟,这种移魂换影大法的背后,其实是王家卫狡黠又深邃的目光。

如果你喜欢王家卫,喜欢《一代宗师》,那你一定也会面对《摆渡人》的处处机关和王氏标签会心一笑。

影片署名王家卫“编剧”,只是不知道,这次的剧本是否真的存在?

我们只知道,王家卫真的“陪伴张嘉佳走到了最后”。

电影不因联想而美,但《摆渡人》尽皆过火、以情作酒,讲酒鬼的故事,模糊观众的意图清晰可见。

看完电影之后,不少朋友四散找一杯酒喝,正是因为影片勾出的情绪,正匹配了凌晨两点,醉眼惺忪间遇见酷似前任的陌生人时,那种似曾相识、情潮暗涌的感觉。

写作出身的张嘉佳太爱惜自己的金句,一句都不舍得丢下,新导演有这种毛病已经是基础题丢分,作用到台词旁白上,“矫情鸡汤”的评价更是冠定了。

墨镜王说鸡汤有两种,有的是强加于人,有的是治疗自己,张嘉佳属于后者。

但“摆渡人”概念的核心还不在于治疗,而在于“放下”。摆渡的功能不是抚平心伤,而是鼓励前行,给内循环的情绪找一个出口,给步履不稳的人,递一级台阶。

喜剧涉及的本土文化亲缘性很强,这部电影如果想拿来香港无厘头的那一套并不算成功。

但喜剧的形式却也没有选错,重要的是“狂欢”,而不是逗笑。把情伤做成一场大show,让痛苦和酒精一起挥发,撇开了今天的恐惧,也让明天来得更快,这正是买醉男女的切实心路。

如果将“摆渡”当作唯一,影片的铺叙未免太过冗长,全片的前三分之一,都是在营造光怪陆离、痴男怨女,由一堆gif动作搭建起来的“酒国”景象。因为人物行为逻辑的成立正依赖于“酒国”之存在的合法性。

《摆渡人》不是网大,它对灯红酒绿的关注,是把总被污名化和色情、低级、富二代、外围女纠缠在一起的夜店,简单化地改造成了一个理想地,用“我来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的四步骤封闭过程,给走进这里号啕大哭的人一分包容和理解。

他们不是为了挥金或者捡尸来的。这里震耳欲聋的音乐制造出看不见的安全距离,让伤心的人在酒精里彻底中二、卸下心防、看什么都好。

热闹、庸俗、无脑、放纵,在20年代是巴兹鲁曼镜头中盖茨比的宴会,人们永远不会嫌弃蒂凡尼制造的珠宝头饰。

但放到今天,就变成了我们瞧不起的自己的一部分,观众更愿意接受校园里的弱智剧情,而难以回想、原谅或许昨天才刚刚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醉酒丑态。

批评者的尴尬,也是清醒人的尴尬。

被广泛诟病的大量升格镜头、情绪段落是影片感染力的主要手段,对话戏却都在内地港澳台演员的不同质感中略逊和谐。《摆渡人》最像香港电影的,可能是这种串珠的结构。

但就算如此,矫情到死,那些被过度渲染的夸张情感,也比同类型内地影片如上一版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好多了,至少矫情在内心里,没有把时光塑料化。

影片在“九洞高尔夫”的奇观长跑里走到了终点,酒喝完了给自己一个答案,有过的执念,也就可以体体面面放下来。

没有合家欢电影会让所有角色最终都一个人离开,可见它仍是都市畸零人的一首通俗情歌,毛病很多,绝不算坏,却败在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未满足的复杂条件下,无法令内地所有观众“感同身受”。

爱喝酒的人大概会多予以一些宽容,醉酒的人更可以从中看见自己。

如果你抗住了批评的声音,还有兴趣看看这个片子,建议优先选择粤语场次,演员们操持着不同的语音,反而是相对和谐的“大同世界”。

而我们也可以藉此假想,如果他们的故事都退回十年之前,这部电影也出品于十年之前的香港,今天的观众,会不会少一点被公愤牵引,给出更随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