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艮为止是什么意思(艮卦止)

导语:艮卦:艮为止,止不是目的,止是为了行

第三瞳易经详解系列内容第111篇。

震卦之后是艮卦。艮卦的自然取象是山,卦义是止。艮卦和震卦是相综的一体两面,震卦是动,艮卦不完全是静,静是不动的,止是止住不合适的动。以修行来讲,艮是止欲,止欲不是无欲,是对欲作管理。修行这个词大家不要误会,不是讲跑到山里遁世,是讲修正自身的行为,使一言一行都符合天道规则。芸芸众生都需要修行。

孙猴子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就是典型的艮卦。山是用来止的。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看到山的反应是爬上去,不止爬上去,还要爬到最高峰去一览众山小。这个反应也正常。孙悟空被山止住五百年,还是根除不掉野性,刚放出来就撒泼,直到套上紧箍咒才慢慢好转。可见一味地用强力压制不是最好的办法,自己能想通最好。艮卦的止,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修到家就成佛成圣了,佛圣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讲,把欲望节制得恰到好处,就已经很好了。

来看卦辞。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是动作,其背是艮这个动作要实施的对象。要止,就得把艮这座大山压下去,从背部开始压,严格讲还不是一座大山,是两座,把上下卦这两座象征欲望的大山都从背部压下去,就叫“艮其背”。上下卦又叫内外卦,从里到外全面地止,从背部开始止。

上山修行下山渡人

背有很多功能,其中就有脊柱,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把背止住,大半个身体就动不了了,这叫会抓重点。佛家讲的面壁,也是“艮其背”。刚开始定力不够,就找个安静的地方与尘世的喧嚣和诱惑隔离开,通常是跑到山里,修成正果后下山渡人,艮为山,借用艮的功能,就完成了从渡己到渡人的证道。真正的修行者是距离艮卦最近的群体。转过身去背对红尘,远离诱惑,就叫“艮其背”。

“获”是得到,“不获”就是不得,把背止住,身体就不受控制动不了了,这是“不获其身”的第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指破除对身的执著。佛家有种修持法叫白骨观,主要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白骨观修到家了就是“不获其身”。《道德经》里有句话讲的也是“不获其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讲这话,并不是说要大家不爱惜身体,是说不要被色身所累。人几乎所有的忧患烦恼都是因为有身,有身就有欲,欲是无穷的,如果不加控制,就沦为欲的奴隶了。不过在这点上,庄子的观点是相反的,庄子认为人应该率性,所谓率性就是做事凭真性情。这里先不争论孰是孰非,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座宝贵的金山,因为所代表的立场不同,有些矛盾也很合理,将来有机会专题谈。

“庭”是内庭,指门内的院子。“行其庭,不见其人”,别人到家里来也见不到人,因为他连院子都不出,在屋内埋头自止,“无咎”是对埋头自止肯定。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东南大学校训

“艮,止也”。《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还有《彖传》,解释艮卦都是用的“止”,没有别的字可以替代。《大学》讲“止于至善”,至是极,极善怎么达到?把不善的都止住,只留善,善为一,一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就“止于至善”了。“止于至善”止住了就叫正,正是很稳的,谁也推不倒。《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有段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得一”就是止,止于一为正。这些都是艮卦的功夫。

《杂卦传》里出现了三个“止”,分别是:“艮,止也”、“节,止也”、“大壮则止”。三个止的含义不同。艮卦是止欲修行;大壮卦是止住躁动,稳重不张狂;节卦是适可而止。“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止是活的,不是不动,震艮本为一体,动极转静、静极转动,再合理不过了。“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该动的时候动,该静的时候静,随时而变,时间的时、时势的时,道就发扬光明、发扬正大了。

修行修行,修在前行在后,只修不行是没有贡献的。中国古代有很多隐者高人,其实讲起来都不算隐,逻辑很简单,如果是真隐,大家应该不知道他才对。有观点认为道家是隐士的哲学,这个也有待商榷,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没入世,但他们有传世作品留下来,这个贡献,比出来当个官什么的大多了。

我们看书或者电视,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牛叉的人物出场是自带光环的。比如形容老子西出函谷关,叫紫气东来。紫气是祥瑞。有人从东边来了,带着紫气,守关的关守尹喜知道这是有圣人来了,就在那等,等到后要求老子留下点东西,这才有后世我们看到的五千言《道德经》。

耶稣

佛和上帝也是一样,他们出场的时候,头顶都自带光环。他们代表的是道,道的光明普及泽被世人,就叫“其道光明”。“其道光明”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当止不止,当行不行,动静失时,道就不会光明。如果老子没留下五千言,他的道没法光,也没法明。

关于光明,再多提两句。乾卦讲“大明终始”,坤卦讲“含弘光大”,乾卦代表的明和坤卦代表的光,合起来就叫光明。光明是天道加地道,天道明,地道光,明是指引、是修,光是光大、是行。止于一的过程,叫明;修成后的行,叫光。光明是连在一块的,不明不会有光,不光不知道明不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是说找准定位,找准后好好止在那。“所”是有明确标的的,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家都有得,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艮卦六爻是敌应和不相与的关系。一四、二五、三六,这三组爻阴阳搭配,有阴有阳就叫相与、也叫正应,全阴或者全阳,都叫不相与、也叫敌应。其实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纯卦都是“上下敌应不相与”的关系,为什么只有艮卦特别提出来?通常敌应表示相互不服气、互相敌对倾轧,在艮卦没这个问题,所以特别提出来。因为艮的卦义是止,本来就不该动。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因为能止,所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卦有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在修止的过程中,不参与外界的互动更有利。有外部因素的影响,确实心就不容易定。图书馆为什么要禁止喧哗?如果搞得跟菜市场似的,大家没法静下来看书。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艮”,两座山并着,这是艮卦的象。“兼山”是说上下卦的两座山都得兼顾。先秦时期的杨朱有个观点,概括起来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原文在《列子·杨朱篇》。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伯成子高是个人名,也有说指伯益。伯益是嬴姓先祖,相传他善狩猎,被舜任命为虞官。还有一种说法说伯成子高跟着大禹治水有功,大禹王去世的时候想传位给他,他不接受,隐居耕种去了。这里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

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以利物,舍弃国家隐居耕种。大禹不愿为自身谋利,劳累过度,落了个半身不遂。拔下自己一根毛就有利于天下的事,伯成子高也不给,而让普天下来奉养一人大禹也不同意。如果人人都一毛不拔,人人都不做有利于天下的事,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孟子大骂杨朱说他是禽兽,还捎带把墨子也骂了,原文是:“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其实大可不必动怒。自私到极点是无私,无私到极点是自私。杨朱的这个观点是极度自私下达成的无私,有道理、很深刻,但实现不了。先秦诸子都是这个问题。孟子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同样实现不了。对后人来讲,学习这些典籍的时候得会抽象继承,串起来用。

艮卦很容易陷入“不兼”的“一毛不拔”中,因为它是“上下敌应,不相与”的,本来修己的时候就不宜与外部有关联。现在修成了,凭什么要求我渡人?我欠你的吗?后面还有更难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一方面要兼,一方面还要不出其位,并且是思不出其位,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出位。

关于位,用《论语》里的一句话来解比较合适,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言之,在其位必谋其政。艮先要止,止是修,修到家后是行,但行不是乱行的,行的前提是“不出位”。“不出位”是止的功夫,止是过程不是目的,止是为了行。艮卦后面是渐卦,道理就在这,渐卦是团队行动。如果一味只知道止,那是苦行僧,不是济世人。

本篇内容到这都是基于修己的角度来谈的艮卦。别忘了艮前面是鼎震两卦,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公器,别因为自己的原因打翻了。震过后得静、得止,要知道这个位子是怎么来的。像项羽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入咸阳后有人劝他在这建都,项羽说“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他惦记的是回老家高车驷马游街去,完全不顾建都所需的各项条件,只凭一己之念行事,这就“出位”了。在没推翻秦国前,这么想想没问题,都到这份上了,还这么想并且实际他也这么做了,定都在彭城,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这种做派,怎么能不与天下失之交臂呢?

这一篇先到这,下一篇分析艮卦六爻。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