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玉是什么(金虀玉鲙)
导语:古代金齑玉鲙的现代版,竟然是用鳜鱼和桔瓣做的
金齑玉鲙,又名金齑玉脍,齑音鸡,鲙、脍音快,是颇受古代文人喜爱的江南美食之一,其情怀之意从这一金装玉裹的名字里便可窥得一二。
“鲙”带了个鱼,自然是指菜取自鱼肉,大千世界里是有种鱼叫鲙鱼,不过却不是金齑玉鲙的鲙。
古时“鲙”亦同“脍”,如金齑玉脍里,“脍”便指以刀将鱼、肉切成细丝,“玉脍”以表其装盘精致,如玉之雅,如玉之色,如玉之润。而所谓金齑,“齑”有细、碎之意,作菜则指将食物切成细末,此处作配料,即称“齑料”,“金齑”则是指配料色泽金黄。
但是说了这么多,究竟是把哪种肉切成细末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金齑玉鲙”一词的著作,虽未指名鲈鱼,但在“八和齑”一节里,贾思勰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共用七种配料: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可知在当时,但凡以银白色鱼片加以金黄色齑料者,皆为“金齑玉鲙”。
直到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乾脍。
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此时说的是吴郡鲈鱼。而后《太平广记》、《隋唐嘉话》等皆如是,可知一段时间后,金齑玉鲙被固化为一道由鲈鱼作为原材料的颇具江南风味的佳肴,配以金黄齑料而成,而“金齑玉鲙”一词也成了专有菜名。
后来,鱼鲙之风渐淡,金齑玉鲙也开始泛指美食,频繁出现在文人诗歌里,作为美食意象以尽兴致,但还是譬喻鱼肉者居多,金齑则不尽然。
唐代诗人王昌龄《送程六》有云:“青鱼雪落鲙橙齑。”以青鱼如雪落“橙齑”,展现文人诗意,
此处“橙齑”则是指橙橘之肉,与“金齑”不谋而合。此外还有黄庭坚作《谢荣绪惠鲜鲫》一诗:“虀臼方看金作屑,脍盘已见雪成堆。”陆游《夏日》一诗:“未说盘堆玉脍,且看臼捣金虀。”更详明了“橙齑”的制作过程,将橙肉放至臼中捣泥而成。此时橙齑如金,鱼鲙如玉,二者拌在一起,黄澄白润,颇为养眼,实乃“金齑玉鲙”也。除了“橙齑”,还有“菊齑”,菊是古代文人最为喜爱的高洁象征之一,伟大诗人屈原更开以菊作料之先河,魏晋方之。
现在的“金齑玉鲙”则多为仿制,以鳜鱼为主料,桔瓣为齑料,外加蛋清、湿淀粉拌以上浆,亦不失为一份美味。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