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气功眼睛篇(气功对眼睛的好处)

导语:气功修行中的眼功与观测能力的提高

一般修行人都对眼功感兴趣,如果能开天眼该有多好,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能看到气,能看到千里之外,甚至能看到过去未来。尤其佛家还有五眼六通,更是高大上。恐怕非常多的修行人都是被眼功所吸引才开始修行的。

不过我讲的眼功,和您以为的恐怕有所区别。我说的不是一般的眼,我说的是更基本的观测能力。一般的眼功,只是观测能力的一种。

观测能力,很实在。譬如现代科学之所以厉害,是因为现代科学不但有理论,还有观测结果,还有实验结果。没有观测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现代科学。

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修行没有带来观测能力的提升,修行成果就无法证明。不但无法让别人相信,也无法让自己相信。那还怎么修下去?

但这个观测能力,必须是特异功能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是从普通生活来看。譬如小孩学了数数,然后,你带着她数蚂蚁、数书本、数铅笔、数馒头。这也是验证,也是一种观测能力。注意我说的是观测,不仅仅是观。

所以谁都有观测能力。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并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观测能力。没有观测能力,我们无法生活。

这里有个的规则,就是我们前行,必须要看一步走一步。即使你摸着黑往前走,其实也已经有所观测(包括逻辑判断),才可能前行。无论你探索什么,都必须有相应的观测能力的提升,才可能继续探索下去。

譬如,数学的探索,不需要有眼睛,也不一定需要其它觉知能力,但你必须有思维推演的能力,这也是观测能力。你不提高你的思维推演能力,你就无法深入数学的世界。

对于修行人而言,因为修行探索的方向不同,相应的观测能力也不同。如果追求理悟,你也需要思维推演能力。如果追求炁的操作,那就需要对于炁的观测能力。这里的观测,不一定是眼睛看,也包括触觉。

修行需要安静并深入自己,这种向内的探索也需要对应的观测能力。主要是微弱的意识状态保持观测的能力。譬如闭上眼睛,你眼前就一片漆黑。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能保持住对于眼前漆黑的觉知,不因为缺少刺激而睡过去。可能你依靠对呼吸的觉知而保持刺激,但呼吸也会越来越微弱,这都是挑战。另一方面,相比刺激的微弱,你的思绪就变得非常吵闹,甚至变成你关注的核心。但相比“外部刺激”,思维很容易让你找不到“自己”,你就睡过去了。这都会让观测无法进行。观测停止,探索也就停止了。

所以,观测绝不仅仅是能看到特异景象,拥有特异功能。观测是每时每刻我们的探索过程。

另外一种观测也非常关键。譬如佛家有“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这其实也是观测能力。见相,不是什么特殊的相,见一块石头也可以。就看你能不能从石头上看到更多,超越石头的定义。这里考验的不是思维推演,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观测。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事物,都是把自己和对方放到一个天平上,量一下,得到对方是个啥。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那你眼中那石头就是石头。如果你发现自己啥也不是,你就也发现那石头它也不是个啥。

所以佛家需要让你问自己“我是谁”?

上面看各个方向,有点零碎。但总体而言,观测能力,不是简单的眼功,而是我们生存与探索的基础。那怎么提升观测能力呢?

第一条,当然是要经历。任何探索都有个门槛,这个门槛,是因为你必须从现有的情境中走出去。就是你走下一步,需要先离开原来的位置吧。这个离开,并不容易。初步的离开,眼睛一闭,似乎你就进入小黑屋了。其实你的心还留在外面呢,你根本还没有踏入新的探索领域。所以你闭眼坐在那,还是能听到外面说话,还是在琢磨外面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除非你面临新环境巨大的刺激,否则你进不去。但恰恰,修行静坐的刺激很小,就很难让你沉浸进入。这时候其实有些技巧,譬如你憋一下气,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身体和当下了。

第二条,是停在你探索的第一步,别乱跑。你的注意力如果轻易被拉走了,就会昏沉散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身在何处,那还探索个啥?

有几种情况,可能导致你被拉走。包括被思绪拉走,被欲望拉走,被色彩景象拉走,被强烈刺激拉走,等等。

这里最好有前人的路标,就是告诉你有哪几个判断标准,说明你到达了什么位置。然后就不要着急,按这个判断标准,仔细的观察,譬如呼吸的情况,譬如身体的情况,譬如念头的情况,等等。

但核心还是要自己把控,毕竟修行往往是自己探索,没有陪伴,不一定是走前人的路。那么这里就要把自己当做路标。所谓看一步,走一步,看其实包括看自己与看前方。只要你不把自己丢了,你的探索就是可控的。

第三条,其实第二条已经说了,就是观测包含了两个方向,观测自己,观测前方。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观测前方,观测自己,相当于消化观测到的信息。消化了新环境的信息,你才能在新环境站稳脚跟,你也才能从新的环境再出发,进入下一个环境。

消化信息,就是悟的过程。无论环境的信息,还是身体的信息,都需要不断地和自我相互作用,才能融合、圆融。进而,我们会发现对于自己的新的定义。

无论身体和感受到的环境有什么变化,自我都是中转站。这里的自我,不是某个人格自我,而只是向内的观测对象。向内向内一层一层不断向内,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以上,是对观测能力的总结。按这个方向,我们不妨衡量一下,修行这么多年,我的观测能力有进步吗?在哪个方向有所进步?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