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讲的良知(王阳明对于良知的解释)
导语: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3节:良知最重要的是诚意
原文: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①,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
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著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②”。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③”者也。
词语解释:①恻怛:恳切。
②“天然”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
③“语大”句:语出《中庸》。
译文:您认为致知的说法,从侍奉双亲、敬爱兄长中求证,就感到有所依循。这一段最能看出您近来真切笃实的功夫。但是,从此处自己下功夫无妨,自然会有得力之处。但若认为这是定论,而拿来教导别人,却又不免有因为乱服药而引起疾病的隐患,也不得不对此作个解释。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致
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侍奉双亲就是孝,致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敬爱兄长就是悌,致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只有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恳切。如果敬爱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恳切,也就是侍奉双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恳切。辅佐君主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恳切,也就是敬爱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恳切。所以,能致辅佐君主的良知,就是能致敬爱兄长的良知。能致敬爱兄长的良知,就是能致侍奉双亲的良知。但并不是说如果不能致辅佐君主的良知,却必须从侍奉双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出来。这样的话,就又是脱离了本原,而侧重于于去细枝末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着良知的显现和作用,在这个当下就完全足备,不分过去将来,不须他借,随着良知的显现和作用处,自然有重轻厚薄的判别,不容丝毫的增减。这正是所谓的“天然自有之中”。虽然其中的重轻厚薄的判别不容增减丝毫,但良知本来只是一个。虽然只是一个,但其中的重轻厚薄又不容增减丝毫。如果能增减,需要他借,就已经不是真诚恳切的本体了。这就是说良知的妙用无方向、无形体,又无穷尽,又“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的原因。
解读:阳明进一步阐释良知只有一个这个原则,举了事亲、从兄、事君三个例子,从形式上看,这是三种不同的事情,但是其中的共同点是“真诚恻怛”,如果没有这个“真诚恻怛”,三件事全成了伪行。正是从这个最核心的“真诚恻怛”出发,阳明得出了“良知只有一个”的结论,这里强调的是“良知”最重要的性质——“诚意”,“意”诚了,良知自然能得其用,“意”诚了,良知显现和作用之处自然会恰中事理,不需要增减和外借他物。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