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儒家提倡的仁是什么(仁是儒家)

导语:儒家提倡的“仁”并非妇人之仁

每日汉字讲解

人真是万物之灵,可以创造万物,当初造字也是一样,许多汉字都是由“人”字衍生,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些。

汉字:人、尸、大、夭、夫、光、次、老、仁

“人”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就是垂臂弯腰人的侧影。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小篆突出了弯腰垂臂,是篆书曲笔的特点,并非有增加的含义。

隶书从象形化转为符号化,将篆书的曲笔变为直笔,便是今天看到的字形。

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尸”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与人非常相似,是跪坐人的形象(本义为坐,后变为代替死者受祭祀的人)。古时“尸”并非指死人,而是活人,静坐在灵床上代表死者接受祭礼,享用祭品,一般是死者后人(孙子)担当这个角色。成语“尸位素餐”,就是来源于此。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小篆字形发生变化,图形线条转为文字笔画。

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将左上部封口,演变成今天的“尸”字,与人字形已经完全不同了。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古时死去的人用“屍”表示,是“尸”的繁体字,汉字简化时,保留“尸”字。

“大”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是人四肢伸展张开迎接天地的形象,象征着成年男子。 金文、小篆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将图画线条转为文字笔画,化曲变直,变为现今字形。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夭”字甲骨文是象形字,是一个人跳舞的形象。金文承续甲古文字形

小篆时字形双臂下弯,头向右侧歪着,现在普遍怀疑与夨(读音为cè,古同"侧,倾头,倾侧)字相混。

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化,歪头变成撇,人形化为大字。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夭”是多音字,也有不同意思。

Yāo音,有三种意思:

1、 指草木茂盛美丽:如《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茂盛美丽的桃树,开着艳丽的花朵。这是祝贺新娘的诗);

2、由舞蹈形象引申为活泼愉快。如《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大意是:孔子平常在家里的生活,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爽朗舒展,活泼愉快);

3、 夭折:指未成年之人死去,后逐渐引申为半途而废、少壮而死等意。

Ǎo音,有两种意思:

刚出生的兽或禽;初生的草木。

汉字中有一些文字,看起来有意思与字形用错的迹象,如“射”和“矮”:

据传武则天一日与群臣宴会上说:我发现一个问题,“射”字由“身”和“寸”构成,身高一寸这不是“矮”吗?而“矮”字由“矢”和“委”构成,“矢”是箭的意思,“委”也有发射的意思,发射箭这不就是“射”吗?“群臣听后大为钦佩。

“夫、光、次、老”四字都是在“人”字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夫”字是人头上加发簪的形象,表示成年男子。后发展出代词、助词等;

“光”字人高举火炬过头的形象,代表光明;

“老”字年长老人拄杖的形象,代表年龄大的人;

儒家将“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仁”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既是最高道德标准,又涵盖了行为准则。但很可惜孔子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后人只好从儒家经典中只言片语去搜集。

要了解儒家的“仁”,首先要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的背景下提出的。

春秋末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作为天下木铎,立志恢复礼乐道统。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英论”的坚持者。精英论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由少数精英分子推动的,普罗大众只要听从精英领导,遵照精英指挥去做就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针对不同身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维度的“仁”标准。

1、 作为施政者,要有道有术:

孔子主张行“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篇》

这是孔子对于担当施政者的学生,提出实现“仁”目标的方法论:

恭:对他上级都要有一种恭敬的之心,这样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宽:对待同事要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信:唯诺守信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他人愿意授权给你;

敏:做事干练,有方法,有手段,这样才能保证事情成功;

惠:让与你共事的人得到利益,就可以同心同德。

2、 提高自身修养,追求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是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人是欲望的奴隶,不战胜欲望,难以成事,所以从身、心两方面磨灭不符合礼的标准的自我欲望、行为,完成自我升华,最终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境界。

3、 对于民众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

孔子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孔子心中,对于民众施“仁”是上位者的给予。倡导“爱民”是对民众的保护,是给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自降身份的忠恕,是给予。

4、 孔子的“仁”是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仁,非妇人之仁;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论语·宪问篇》

翻译: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扶天下,到今天民众都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带领国家低于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国将被异族占领,我们都要丧失中原的文化,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篇》

以上部分都反应出孔子的“仁”,不拘泥于形式,不盲从于世俗,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大“仁”,并非妇人之仁。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