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你我皆为凡人不求为人奉献但求问心无愧(你我皆为凡人你我皆可不凡作文)

导语:王阳明心学精华:你我皆凡人,为善去恶才是我们终生要做的事情

网上看了一个帖子,是一个丈夫的倾诉。

他说,他的妻子出轨了,因为他的妻子把乔布斯的一段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当作了座右铭,所以她做出了肆意妄为的事。

首先,先不说乔布斯的本意应该不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认知: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心里所想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人要不要遵从自己的感受生活?在国外个人主义思想在我国肆意蔓延的今日,很多人都迷茫了,甚至在个人主义的唆使下放纵自己。

王阳明和弟子们的一段话告诉了我们终极答案。

一、阳明师徒“天泉论道”

王阳明和弟子在嘉靖六年的九月初八,有过一段著名的“天泉论道”。

王阳明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前往广西平定叛乱,出发前的那晚,弟子钱德洪,王畿因为对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有重大分歧而前来请教,于是师徒众人就在王府内的天泉桥上进行了论道。

哪“四句教”呢?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畿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就是说,既然一切的根源都是心体,那么心体无善恶,思想,认知,做事也就没有什么善恶了,这才符合逻辑。

钱德洪不赞同了,他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意思是,人的起心动念就有善恶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不停地修正自己,才能见到本性。

王阳明对二者的说法进行了评价,他的大意如此:我要接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利根之人,这种人一下子就直达明莹无滞的心体,所以对于这种人说意念、认知、做事都没有善恶,想做什么就去做。

第二种人是次等人,心体上沾染了尘垢,所以要不断地为善去恶,才能让心体光明起来。所以你们两个人的见解,王畿是针对利根人的,德洪是针对次等人的。要相互借鉴,不能各执一词。

当然王阳明也强调:利根人太少了,就连颜回,程颢这种级别的人都算不上“利根之人”,甚至包括王阳明自己,世上哪个人没有习性,哪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呢?所以,但凡有习性,就老老实实地为善去恶,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致良知”的路线。

二、你我皆是凡人

其实王畿的“四无”说,如果主体是‘道’的话,就没什么问题。

因为站在大道的角度,万事万物都自然而然地运转着,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人类的存在也只是沧海一粟,一个人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大道的运行状态,世上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所以对于大道来说,一切善恶都是虚无的,都是梦幻泡影。

但是站在我们个人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浑浑噩噩地生活,得活出自我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就一定要有所取舍,有所作为。

你可以说:“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就是想欺负弱小,就是想坑蒙拐骗,就是想出轨就出轨,别人管不着,道德教条对我没有用。”

那我只能说,在你做那些事情的时候,要知道大道的因果规律从不会缺席,只要你觉得后果你能承担就好了。

自然规律不会偏袒任何人,在我们没有让自己的心体彻底清澈无暇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因为一切都会自作自受。

孔子也只有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