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柏拉图洞喻的哲学寓意)
导语: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寓意着什么
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假说来证明世界存在着二重性——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将世界二重化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这个假说就是著名的“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有一群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也不能回头和环顾四周,只能直视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有一次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炫目,但经过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加真实。后来,他被人拉出洞穴,第一次见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实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当他回到洞穴中对其他囚徒诉说自己看到的一切时,他们都说自己疯了……
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应用到他的理论中,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假)。洞穴外面的世界是理念世界,太阳(真)就是绝对的真理。囚徒通过不断地努力从现实世界到理念世界的探索,最后到达真理。”这个比喻也隐含了一个道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假象,听到的都是谬误,只有少数人才能窥探到真理,而且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那些真正掌握真理的人在说些什么?
柏拉图整个学说的目的就是来证明“理念世界”的存在性,他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知。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