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山抹微云君秦观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山抹微云君指的是谁)

导语:山抹微云君秦观

其人博学多才,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为北宋婉约派著名人物。苏轼赞其“有屈宋之才”, 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但一生坎坷,被清代评论家冯煦称之为“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hán)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曾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出生在江苏高邮,小时候就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聪颖。少年时代有大志,博览群书,勤奋学习,游遍湖州、杭州、润州等地。   

1077年,苏东坡自密州移知徐州,29岁的秦观正在江南各地游历,听到消息,遂前往拜谒自己心中仰慕已久的大明星,并写下了“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的诗句。

东坡对拜于门下的秦观十分欣赏,双方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常常一起诗词唱和,共赏山水。

秦观有一首词作叫《满庭芳》,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苏东坡非常喜欢,将其与柳永并称曰:“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有一次秦观外出游玩,东坡很久都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于是给秦观写了一封信,询问情况。很快,东坡收到回信,展开一看,只有十四个字,还排成了一个圈: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东坡略一沉吟,连连叫好。原来是一首回文诗,解读如下: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秦观才华极高,但是却一直没有科举取士,东坡因此加以规劝,希望他能将一身才华贡献给国家。

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结果竟然名落孙山。于是他“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可见这次失败,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年后,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落榜。秦观不免悲郁,打算放弃这条路了。东坡及时去信劝阻,还专门拜访王安石,向他举荐:“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王安石看了秦观诗文之后,也是大加赞赏。在二位大家的共同鼓励下,秦观终于再次下定决心,前往京城应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37岁时,秦观终于考中进士,此后入朝授定海主簿、蔡州教授。不久,经东坡举荐又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094年,宋哲宗亲政,召回新党执政。秦观因为与东坡的关系,被认为典型的旧党人物,自然免不了被贬的命运。据说,被贬之时,秦观泪流满面,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新党意犹未足,他们又状告秦观在重修《神宗实录》时诋毁先帝。宋哲宗大怒,一道圣旨,把在路途之中的秦观改贬到处州(浙江丽水)任监酒税,就是征收酒税的芝麻小官。这让秦观更加失落:“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为了排遣愁闷,秦观开始念佛谈禅,并为僧人抄写佛经,以此打发无聊的生活,释放郁闷的愁绪。谁知这又成了敌人的口实。

1096年,秦观“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意思是秦观不好好干工作,竟然以请病假为借口,到寺院里抄写佛经!于是秦观被削秩发配到郴州。削秩,就是将秦观所有的官职俸禄去除。其惩罚之重可见一斑。秦观的心情因此低落到极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按理,这些打击已经足够多了。新党却仍然不满意,他们又把秦观从郴州移至更加偏远的横州(广西横县)编管。宋代官员被贬某地,往往有三种处分形式:最重的是编管,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完全受到管制;其次是安置,行动有一定限制;最轻的是居住,行动有一定自由。而秦观遭受的就是最重的一种。

厄运还没结束,1099年,51岁的秦观被宣布“除名,永不收叙”,移送雷州(广东海康)管制。此时的秦观彻底绝望了,他甚至为自己写了一首《挽词》,抒发自己的无奈和悲愤。“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读来令人凄然泪下。

我们屡屡称赞大宋王朝形成的文人气象,但仍然能看到狱中嚎哭的东坡,无人安葬的柳永,流落街头的李清照,仰天绝望的秦观……

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对那些被贬之臣也纷纷加官内徙。秦观也复任宣德郎,放还横州。但这对于屡遭磨难、身心俱疲的秦观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宋史文苑传》记载,秦观“至藤州,出游华光寺,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52岁。

秦观去世后,同样遭受贬谪的苏东坡仰天长叹:“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并把秦观在郴州写的《踏莎行》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于扇上,题句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至清初,大学者王士祯也叹息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